搜尋結果
戴潮春事件,或作戴萬生事件,民間俗稱萬生反(臺灣話: Bān-sing huán ),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另二為朱一貴事件和林爽文事件,又分別為台灣清治時期最早以及規模最大民變。
戴潮春事件,或作戴萬生事件,民間俗稱萬生反(臺灣話: Bān-sing huán ),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另二為朱一貴事件和林爽文事件,又分別為台灣清治時期最早以及規模最大民變。
戴潮春事件,自1862年起事至1865年平定,共歷時四年多。. 清代 台灣 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 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布整個 台灣 中部。. 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土豪,其中以林日成、洪 ...
2022年3月17日 · 清朝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在彰化發生了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民變「戴潮春事件」。戴潮春,表字「萬生」,在造反的「八卦 ...
戴潮春事件 ,或作 戴万生事件 ,民间俗称 万生反 ( 台湾话 : Bān-sing huán ), 台湾清治时期 三大 民变 之一,另二为 朱一贵事件 和 林爽文事件 ,又分别为台湾清治时期最早以及规模最大民变。. 戴潮春事件则 是台湾历时最久的民变,影响范围北至 大甲 ...
2024年5月11日 · 戴潮春與官府爆發衝突點之處在於政府查緝會黨。同治元年(1862 年)間,彰化縣知縣由雷以鎮接任。雷以鎮上任後,仍依循前任政策,邀集戴潮春一同維持縣內治安。但勢力日漸壯大的戴潮春,因為組織擴張速度過快,無法有效約束會眾,開始與官府 ...
2024年5月14日 · 戴潮春事件自同治元年(1862)爆發,直到同治二年(1864 年)林文察、丁曰健等官員率軍赴臺,憑藉豐富的平亂經驗,先後擒殺戴潮春、林日成等首腦,並陸續消滅餘黨,直到同治四年(1865 年)才正式落幕。
戴潮春事件,或作 戴萬生事件,民間俗稱 萬生反 (臺灣話: Bān-sing huán), 台灣清治時期 三大 民變 之一,另二為 朱一貴事件 和 林爽文事件,又分別為台灣清治時期最早以及規模最大民變。 戴潮春事件則 是台灣歷時最久的民變,影響範圍北至 大甲,南至 嘉義,遍布臺灣西部地區。 [1] [2] Quick Facts 戴潮春事件, 日期 ... Close. 戴潮春事件自 同治 元年(1862年)春爆發於 彰化縣 (今臺中市大墩地區 [3]),起因乃官府取締 天地會,不少會眾趁勢作亂,天地會首領戴潮春無力約束下屬,只好順應起事。 除 戴潮春 之外,其他響應者包含各地具有武裝團練的地主或者股首逾三百六十名,其中以 林日成 、 洪欉 、 陳弄 最有勢力。 [4] [5]
2024年9月23日 · 戴潮春事件爆發後,彰化縣城迅速陷落,他隨著民眾逃難到武西堡牛牯嶺山(今南投集集一帶)中,逃亡期間協助清軍平亂。 而在他的詩作《咄咄吟》則描寫了在戴案期間的經歷。 誠然由於政治立場的緣故,陳肇興對於戴軍的批判尤為明顯,但另一方面陳肇興的詩文中也流露戳了對於戰亂下百姓流離失所的辛酸。 「客言賊如毛,揭竿萬萬行。 紅旗蔽白日,刀戟相低昂。 前頭載婦女,後頭括金璫。 殺人但聞聲,烏能審其詳。 詩詞描繪的戰爭中流離失所、貧困、生命安危,在在顯示百姓的苦難,而婦女的角色大多顯得卑微。 不僅婦女被戴軍擄走,財產也為戴軍所劫掠。 清朝文人陳肇興見證著戴潮春事件的發生,其有《陶村詩稿》傳世,而與戴潮春事件有關的詩文別稱為〈咄咄吟〉也收錄其中。 (Source: 國家文化記憶庫) 連橫的「婆娑洋聞見錄」
戴潮春事件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大案,戴潮春從同治元年(1862)起事,喧騰擾攘了三年之久,始終盤旋在中部一帶。 主要原因北面大甲一帶有林占梅結合神岡一帶的望族聯合抵抗;南面嘉義有義民領袖陳澄清的防守,波及的範圍主要在當時的彰化縣。 三、中部望族的出現與防禦圈的建立 . 清初的望族多數是由大陸攜帶鉅資來台投資者,或者是與在地原住民關係十分密切的通事,他們在中部的拓墾土地並開鑿埤圳收取圳租。 比較出色的計有:楊志申、施世榜、吳洛、張士箱、張達京等,同治時期家族力量已大不如前。 清代台灣的望族如何來建構自己的防禦圈呢?大抵而言,他們以參加聯莊聯甲工作、透過婚姻或組會結盟、成立祭祀公業等種種方式,來建立或擴大自己的防禦範圍,以確保自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