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3年6月28日 · 根據《三國演義》所述,三國時期的魏武帝曹操,因為生性多疑,怕死後被人掘墓挖屍,所以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漳河一帶造了「72疑塚 ...
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梟雄曹操帶著他未盡的夢想走了,死之前曾經命令子孫為了不讓後人知道他安葬在哪裡,命令眾人為他修建七十二疑塚,至今也有新聞不斷爆出說是找到了曹操的陵墓,其實現在都沒找到。
曹操在去世前對下葬已經做了安排,他要求72口棺材同時從鄴城出殯,然後抬向四面八方不同的方位,以防止真陵墓被盜,這就是 曹操墓 「七十二變」的由來。
2016年10月14日 · 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梟雄曹操帶著他未盡的夢想走了,死之前曾經命令子孫為了不讓後人知道他安葬在哪裡,命令眾人為他修建七十二疑塚,至今也有新聞不斷爆出說是找到了曹操的陵墓,其實現在都沒找到。. 大家都知道為什麼盜墓賊都拜曹操嗎 ...
- 概览
- 故事简介
- 历史演变
- 质疑观点
- 传说来历
- 赞成之说
- 彻底否定
传说中的曹操坟墓
七十二疑冢,是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
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但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 曹操对自己的丧葬有明确“说法”,他死前一年多《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临终前《遗令》中更是明确了要穿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交待了葬在邺城之西,晋代文人陆机、陆云作品中也有关于曹操丧葬情况的介绍。在魏国名将贾逵(174—228年)和司马懿(179-251)等人的传记里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如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许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改朝换代后还有人出力,且随后的几百年无人发现,这有些荒诞。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
说起“七十二疑冢说”的来历,许作民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曹操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安排身后之事,因曹操对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一带)有着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门豹在邺地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
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留下《遗令》:“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地安葬。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传天下。但这个传说能让人相信,更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的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宋代以后进一步强化。宋代后期,宋金对峙,宋朝出于政治需要,以蜀汉自居,谩骂金朝为夺权窃国的曹魏。金朝干脆就以曹魏为正统,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于是,金人也就将错就错,就以七十二冢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们对软弱惨遭灭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怀念,同时对元朝异族统治极度不满,于是借古讽今,更加丑化曹操的形象。元末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也是秉承了这种思想。
首倡薄葬扑朔难辨
毋庸置疑,曹操的节俭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曹操在其死前两年就下过一道命令,命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贫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并特别嘱咐说,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同年二月葬于高陵。后人猜测,所谓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但是,仍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对曹操的遗嘱进行了歪曲,《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说,曹操在临死前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不让后人知道自己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生怕有人去发掘。也正是他的信口胡言,使后人对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就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第二个则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
曹操遗令否定"七十二疑冢"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还是要从他临终时的遗令谈起。这份遗令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于无意中在宫内秘阁发现的。全文如下: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聊斋志异》的说法
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流传千年
在《聊斋志异》中叫作"曹操冢"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在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作者蒲松龄最后总结说::“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三国演义》的说法
小说家之言虽然近于荒诞,但曹操生性多疑却是史实。有一个传说这样说道,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
这就是"七十二疑冢"的来历,而这些传说都是那个叫罗贯中的在《三国演义》中捏造出来的。
2009年12月底,曹操墓被发掘,著名学者汪宏华发表文章认为,即便当前发现的曹操墓是真实的,也不能否定《三国演义》中曹操指示建造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汪宏华认为:“《三国演义》原是从历史而来,从《三国志》演义而来。位于历史之前的只能是考古、考证、考据。不过,我这位书生也并非无话可说,现在的历史学者、考古学家动则蔑称《三国演义》不过是评书,罗贯中不过是说书人。这次也不例外,又有权威人士开始斥责《三国演义》中的“七十二疑冢”系子虚乌有。对此,我无法苟同。”
即便曹操设置疑冢,也不可能大兴土木。试想,他戎马一生也无非是为了给儿子曹丕留下一份基业,适时登基称帝,不会在自己的疑冢上花费太多。他的所谓七十二疑冢只可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土丘加上简陋的墓室。也就是是说,尽管现发现的墓室规模不算太大,也足以相信它是真的。
在大多数人看来,罗贯中是贬曹派,但我认为他最崇拜的就是曹操,他认为自己在曹操面前只是个书生,从来不曾真正认识曹操。如“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说法,有漳河水底说,有许昌说,前几年还出现了曹操的墓葬在鹤壁发现的报道。在这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最为流行,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墓的确认,推翻了上面的所有说法,并最终终结了曹操墓的千古历史疑案。
曹操墓位置的确定源于多年前发现的一块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 1998年4月,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的机砖场里,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一块墓志。这块墓志埋在地下2米深处,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隶书志文,其上铭文字迹清楚。十四行,行九字,最后一行三字,共一百二十字。
2021年4月13日 ·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800多年前的魏武王曹操,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的乱局中统一北方。 自此,流传久远的三国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成为中国文化史的奇观。 曹操墓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为一个千古谜问。 曹操高陵的发现,让一个真实的曹操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欢迎订阅中华国宝频道】:https://bit...
- 39 分鐘
- 69.2K
- 中华国宝
2010年3月2日 · 历史上,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是与曹操奸雄形象的历史塑造相伴而生的,与两宋以后国势盛衰和儒家政治伦理的道德趋向相关,是宋元以后精英士人与普通民众在思想文化、心理情感上通过诗文、戏曲和民间传说沟通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