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溫散風寒、宣肺化痰

      Image courtesy of tcmculture.bucm.edu.cn

      圖片: tcmculture.bucm.edu.cn

      • 方名:杏蘇散 出典:溫病條辨 效能:溫散風寒、宣肺化痰。 適應症:感冒、發熱、頭痛、痰嗽。 處方:紫蘇葉3、半夏(製半夏)3、茯苓3、前胡2、桔梗2、枳殼2、甘草1、生薑2、大棗2、橘皮1、杏仁3 (一日飲片量24公克)。
      dep.mohw.gov.tw/docmap/cp-866-5635-108.html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功效】 發散風寒宣肺化痰。【主治】 外感風寒證。症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咳嗽痰稀而白、鼻塞咽乾、苔白薄、脈浮或弦。【方義】 本方適用於涼燥外襲、肺氣不宣之外感證。

  3. 杏蘇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理氣寬中: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歸脾、胃。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咳的功效。杏蘇散用於治療風寒咳嗽,而風寒阻肺,氣機鬱滯,導致胸悶氣短,咳嗽痰多。

  4. 杏蘇散是一種具有宣肺止咳、疏風解表等功效的中藥方劑,主治感冒咳嗽。 其營養豐富,適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孕婦及陰虛肺燥者忌用。 服用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 杏蘇散方解
    • 杏蘇散適用人群病徵
    • 杏蘇散病機分析
    • 杏蘇散配伍特點
    • 杏蘇散歷代醫家方論
    • 杏蘇散口訣方歌

    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氣失宣,痰濕內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稀;涼燥束肺,肺氣不利而致鼻塞咽乾;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之旨,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 1. 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表散邪,宣發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 2. 前胡疏風散邪,降氣化痰,既助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 3. 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乾燥,是為佐藥。 4. 炙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

    主治:外感涼燥證(涼燥傷肺證)。 1. 頭微痛 2. 惡寒無汗 3. 咳嗽稀痰 4. 鼻塞 5. 咽乾口燥,不欲多飲水 6. 舌淡,苔薄白 7. 脈浮 適用病人: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涼燥傷肺證者。(所有內容只供學術參考,沒有指導用藥,如要使用,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藥方。)

    本方所治之證乃涼燥傷肺,營衛受邪所致。 1. 風寒侵襲肌表營衛.經氣郁滯不暢,則頭微痛,惡寒無汗 2. 風寒侵襲,肺竅不利,則鼻塞 3. 涼燥侵襲於肺,肺氣逆亂於上,則咳嗽 4. 寒涼郁遏肺氣,肺氣不能通調水道,水留於肺而為痰,則痰稀 5. 燥又傷津,則咽乾口燥,又因寒主凝,所以口乾不欲多飲水 6. 舌淡,苔薄白,脈浮,皆為風寒外襲,涼燥傷肺之徵

    疏散藥配化痰藥,疏散不傷肺氣,化痰不傷肺津
    理氣藥配祛濕藥,氣能化痰,濕得氣而化
    吳瑭:「燥傷皮毛,故頭微痛惡寒也,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陽明之脈,上行頭角,故頭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惡寒,古人謂燥為小寒也;肺為燥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鼻塞者,鼻為肺竅;嗌塞者,嗌為肺系也。脈弦者,寒兼飲也。無汗者,涼搏皮毛也。按杏蘇散,減小青龍湯一等。……若傷涼燥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正為合拍。若受重寒夾飲之咳,則有青龍;若傷春風,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則仍從桑菊飲...
    張秉成:「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人肺,外則達皮毛而解散,內可降金令以下行;蘇葉辛苦芳香,內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於表,肺氣不降,則內之津液蘊聚為痰,故以二陳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氣;姜、棗協和營衛,生津液,達腠理,且寓攘外安內之功,為治金燥微邪之一則耳。」《成方便讀》

    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薑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本文只作學術分享,沒有指導用藥,所有用藥必先經專業註冊醫生同意才可使用,請勿自行服用。 想追蹤最新中醫資訊可讚好我們的facebook,我們會定期分享中藥針炙穴位等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提出,我們樂意解答!https://www.facebook.com/中醫世家-114891956719938/

  5. 杏蘇散. 來源. 《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 蘇葉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薑 大棗 (去核) 橘皮 杏仁. 【功效】 輕宣涼燥,化痰止咳。 【主治】 外感涼燥,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脈弦。 【方義】 方中杏仁苦辛溫潤,宣肺降氣,蘇葉辛苦芳香,解肌發表,並為君藥;桔梗、枳殼一升一降,調理氣機,前胡降氣化痰,宜肺散風,同為臣藥;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濕、理氣化痰為佐;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是為使藥。 合用共奏輕宜涼燥,化痰止咳之功。 【加減】 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微透汗;汗後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兼泄瀉腹滿者,加蒼朮、厚朴;頭痛兼眉稜骨痛者,加白芷;熱甚,加黃芩,泄瀉腹滿者不用。

  6.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消痞散結。 用於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 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院痞悶,梅核氣;外治痛腫痰核。 關於我們 廣告條款 隱私政策

  7. 基本介紹. 中文名:杏蘇散.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 分類:治燥劑-輕宣外燥劑. 出處:《溫病條辨》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組成. 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殼、橘皮、甘草、大棗。 用量. 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殼、橘皮各6g,甘草3g,大棗3枚。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 外感涼燥證。 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乾,苔白脈弦。 方義. 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阻所致。 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 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