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楚辭是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之一。 騷體之「騷」,因屈原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 [4],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鼻祖,是南方文學的代表。 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5][3] 作者及篇章. [編輯] 楚辭的代表作家有 屈原 、 宋玉 等人,其他如 唐勒 和 景差 的作品大多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的主要作者屈原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篇章。 劉向 編成《楚辭》後, 王逸 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並為全書作注,成書《楚辭章句》。 今存王逸《楚辭章句》中,保存了 賈誼 、 淮南小山 (淮南王 劉安 門客的 筆名)、 東方朔 、 莊忌 、 王褒 、劉向等人的作品。
- 概觀
- 內容梗概
- 篇章目錄
- 結集情況
- 版本介紹
- 文學貢獻
- 傳播影響
- 輯錄作者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 、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蒐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註》(《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箇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劉向輯錄的《楚辭》只有16卷,16篇;但傳世通行本《楚辭》多是17卷,17篇,這是據《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辭章句》而來,後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劉向《楚辭》、王逸《楚辭章句》原書早已毋見,至宋洪興祖的《楚辭補註》篇章內容上承《楚辭章句》,通常被認為較保持原貌,因此,現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結構,基本依以《楚辭章句》為祖的《楚辭補註》等為據。
通行本《楚辭》篇章結構
背景
劉向的《楚辭》是“楚辭”的結集,這一點並無疑義;“楚辭”作為戰國時期在中國南方楚國地區出現的一種新型詩體,也是公認的;則楚辭自然是先於《楚辭》存在。最早出現楚辭的記載,是《史記》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這是楚辭最早見諸文獻的記載。大意約為朱買臣由於喜歡讀《春秋》、言楚辭,獲得漢武帝的召見並得以升遷。 1977年發掘的安徽阜陽漢代汝陰侯夏侯灶墓遺址中,發現過兩片《楚辭》殘簡,一為《離騷》,一為《涉江》,墓主在世時間距屈原之死約百餘年,這是有實物證據的最早《楚辭》文本。(註:湯炳正曾據此實物,更加有力的批駁胡適等“屈原是傳說”論,並形成確鑿定案)。屈原之後的“楚辭”情況,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班固《離騷》贊序稱:“屈死之後,秦果滅楚,其辭為眾賢所悲悼,故傳於世。”兩則記載同樣說明,秦滅六國,火焚書,但“楚辭”終究還是流傳下來。
蒐集
漢初,開始有了楚辭的蒐集,《漢書·地理志》載:“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娛遊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並發,故世傳《楚辭》。”大意簡述了“楚辭”的由來;顯示出高層對“楚辭”的推崇,甚至嚴助(註:即莊助,避漢明帝諱,其子莊忌,一說為《楚辭》“哀時命”作者)、朱買臣因之“顯貴於朝”;更重要的是,文字透露出了當時“楚辭”的兩個蒐集群體:其一是吳王劉濞及其招納的“娛遊子弟”;其二是淮南王劉安及門下士人。據《漢書》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淮南王劉安甚至還受命創作《離騷傳》。但《離騷傳》的內容,除了班固《離騷敘》所引幾句,余皆失傳,不知其詳。 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成帝使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劉向搜尋輯錄天下遺書,《漢書》卷十·成帝紀第十:“(三年)秋八月。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大意是,劉向在公元前26年(河平三年)的秋天,開始奉命搜尋天下遺書。這自然也包括蒐集“楚辭”作品。
輯錄
《漢書·地理志》所透露出來的漢初兩個群體劉濞、劉安因“謀亂”,次第滅亡,時間遠早於劉向的領銜集書。劉向集書性質屬於最高權力的官方徵集,應該有來自前兩者所收集保留的若干“楚辭”作品。但一共蒐集到的具體數量及內容則無考。劉向《楚辭》的具體結集時間,也未有明確記載,有些研究者希冀考據出具體輯錄成書時間,但普遍未獲認可。 按劉向受命搜書時間公元前26年,劉向去世時間為公元前6年。則可以推出最早輯錄“楚辭”的劉向《楚辭》,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這20年之間——這是較為穩妥的說法。這期間,劉向將宮中堆積如山的圖籍典冊以及各地獻上的遺書分別校讎繕寫。每一部書整理完畢,劉向便寫出《敘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楚辭”的整理、結集工作也就在這期間得以完成。 由於劉向《楚辭》早佚,並未能確知其篇章卷數,從被認為是保存較完好的《楚辭章句》及通行版本看,應是16卷16篇,據王逸在《楚辭章句·敘》中說,其中有屈原作品25篇(註:《楚辭章句》正文在《大招》處又注“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如加上則26篇),“後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慮,纘述其詞。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即是說,劉向《楚辭》一開始只有十六篇。現通行本的17篇,是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補增了自己的作品《九思》。
古版流傳
劉向《楚辭》的原貌早已不見,但約100多年後成書的王逸《楚辭章句》,一直公認是首部完整註疏《楚辭》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因為劉安的《離騷傳》,劉向、揚雄作的《天問》註解,東漢的班固、賈逵作的《離騷章句》,都只是“楚辭”或《楚辭》的某一篇作品而已。因此,後人幾乎僅能憑藉王逸《楚辭章句》為主,了解劉向的《楚辭》。 王逸《楚辭章句》上承劉向《楚辭》,但它原版早亡,現存主要版本有: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戊寅刊本),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中復宋本十七卷,上海圖書館藏;1571年(明隆慶五年辛未)豫章王孫用晦夫容館復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辭疑字直音補》一卷,上海圖書館藏;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丙戌)馮紹祖校勘本;等。此外,繼承王逸《楚辭章句》最受重視的版本是宋洪興祖《楚辭補註》。然而,按王逸《楚辭章句》“自序”,劉向的《楚辭》應為十六卷,而現見版本的《楚辭章句》,卻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懷疑其作真偽者。王興祖《楚辭補註》則認為只是後人加入,“逸不應自為註解,恐其子延壽之徒為之爾”。 洪興祖的《楚辭補註》的,本旨是補王逸《楚辭章句》之未備,故取名“補註”,是公認較為全面保留《楚辭章句》、乃至上接劉向《楚辭》的著作。在《楚辭》早佚,《楚辭章句》原貌不見得情況下,《楚辭補註》遂成為最主要的追溯《楚辭》的版本。該書同樣十七卷,在承襲《楚辭章句》內容上,作進一步《楚辭》的補註及闡發等,客觀上也留住了已經失傳的隋唐以前及洪氏同時代的遺說。 《楚辭補註》版本較多,主要有:明復刻宋本,浙江圖書館藏;明崇禎中汲古閣重刊宋本,北京圖書館藏;清素位堂刊本,北京圖書館藏;清文津閣、文瀾閣《四庫全書》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惜陰軒叢書》仿汲古閣本,等。
今本讀物
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楚辭》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殿堂中的一門顯赫之學。如果打算從一般的角度,對現存的楚辭作品進行閱讀的話,可以參考如下一批由現代學者撰寫的讀本、文獻資料。 《楚辭入門》,梅桐生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該書對楚辭研究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均有所述,深入淺出,體系完整。 《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合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收錄了王逸《楚辭章句》和朱熹《楚辭集注》中的全部作品,是於今最全的楚辭注釋本;該書每篇均有詳細的題解,通俗性、學術性兼備。 《楚辭今注》,湯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為“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的一種,每篇均有題解,注釋簡明。 《楚辭今繹講錄》,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姜被譽為現代楚辭學大師,是現代楚辭學研究專家中著述最豐者。此書共分12講,觀點明確,篇幅不大,簡明扼要。 《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重印;全書分為5部分,即楚辭書目提要、楚辭圖譜提要、紹騷隅錄、楚辭札記目錄、楚辭論文目錄,是一部反映自漢以來各代學者研究考訂楚辭成就的目錄學著作。 《楚辭書目五種續編》,崔富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為姜亮夫的學生,是前書的續編。 《屈原賦校注》,姜亮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修訂本;該書對屈原的全部作品進行了校注,總計25篇,是當代《楚辭》注本中的權威性讀本。 《屈原賦今譯》,郭沫若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特點是由當代著名詩人來翻譯古代名作,是現代影響最為廣泛的譯文。 《屈原賦今譯》,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該書依照《屈原賦校注》的篇目,譯文採用了元曲的形式,譯法十分獨特。 《屈原集校注》,金開誠等著,中華書局1996年版;該書為“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的一種,吸收了大量現有成果,考證精當。
專業版本
1979年,楚辭學泰斗姜亮夫接受國家教育部的指示,為挑選出來的全國重點大學講師(副教授)以上教工人員進行專門的楚辭學開班培訓。姜亮夫特為進修班開出必備的14部楚辭文獻。這14部專業文獻分別是: 王逸的《楚辭章句》(夾附在洪興祖《楚辭補註》里);洪興祖的《楚辭補註》;朱熹的《楚辭集注》;王夫之《楚辭通釋》;黃文煥的《楚辭聽直》;蔣驥的《山帶閣注楚辭》;戴震的《屈原賦注》;王闓運的《楚辭釋》;陳本禮的《屈辭精義》;朱駿聲的《離騷補註》;龔景瀚的《離騷箋》;劉夢鵬的《屈子章句》;胡文英的《屈騷指掌》;馬其昶的《屈賦微》。 此外,還有姜亮夫自己的著述:《楚辭書目五種》,他特別指出,這14部是一些派別、方法的代表,“不一定是第一流貨色”,“而第一流的貨色奇缺”。 (註:必備文獻目及簡介,見下圖“姜亮夫推薦文獻1-3”,百科編輯者製圖參考自)
騷體
騷體文學包括楚歌和楚賦,它們有二個共同特點:其一是以《楚辭》中作品為模擬範式,其二是“兮”的大量運用;後者構成了騷賦有別於其他作品最明顯的外在標誌。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漢武《秋風辭》等帝王作品,以至整個兩漢魏晉騷體都是《楚辭》的繼承者。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賦言,可說都遠襲楚辭”。唐崇詩,文壇中心在詩,但韓愈、柳宗元、皮日休三家為代表的騷體作家,在中晚唐復興。宋至清,據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第三部《紹騷偶錄》,這一時期作騷體作品有50人,約110題,總計作品300餘篇。這些,都是直接起源於《楚辭》。
賦體
賦體文學出於“楚辭”。這裡的“楚辭”指屈原開創的文學形式,包括《楚辭》之前的就流行於世、有可能未進入《楚辭》的楚辭體作品。賦體的形成前人有多說,從大的方面上講,它與《詩經》傳統、戰國諸子文風、縱橫家排比論辯的氣勢不無關係,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淵源則是“楚辭”。從句型上看,賦體文有的全部或大部運用騷體句,如枚乘《七發》等;有的大量運用散句的散體賦,如之後宋代蘇軾《前赤壁賦》等。從題材上和描寫手法看,賦體文的主要題材是約定俗成的,構思方法有規可循,這種類型化傾向來自前代的模仿,由於《楚辭》提供最典麗優雅的榜樣。後世賦便多仿而作,劉熙載《藝概》說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出於《遠遊》,曹植《洛神賦》出於《湘君》《湘夫人》等;郭沫若甚至說《遠遊》是《大人賦》的初稿,張衡的《思玄賦》簡直是《離騷》的翻版,這些說法雖不盡然,但可見《楚辭》對賦體的貢獻。
詩歌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對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如招隱詩、遊仙詩等便是直接從《楚辭》孕育出來的,政治詠懷詩等,受《楚辭》的影響亦很大;最後,最重要的是,《楚辭》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今人視為“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得滋養,成了它的“苗裔”。屈原、阮籍、李白,以至於龔自珍等的作品,正是此種浪漫主義詩風的體現。
《楚辭》較早就流傳海外,特別是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儒學—中華文化圈”。至1581年(萬曆九年),利瑪竇來華,東方文明遂遠播重洋,《楚辭》逐漸進入西方人的視野,1840年鴉片戰爭後,歐美世界開始廣泛注意《楚辭》。據粗略統計,17至18世紀由傳教士以拉丁文翻譯的中國典籍達數百種,其中包括《楚辭》。迄20世紀中,相繼出現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辭,屈原作品全部有西譯,其中以《離騷》為最多,甚至同一語種有不止一個譯本。
在1984年出版的《楚辭研究集成:楚辭資料海外編》中,便選編較有代表性的日本、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匈牙利等海外研究楚辭的專著和論文20種,且僅僅為“一小部分”。簡要介紹如下:
輯錄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彭城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治《春秋穀梁傳》,亦好《左氏傳》。曾任諫大夫、宗正等。用陰陽災異附會時政,屢次上書劾奏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任光祿大夫、中壘校尉。曾校閱群書,撰成《別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又編有《楚辭》。所作辭賦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嘆》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另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今存。又有《五經通義》,已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存一卷。 •王逸
作者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戰國時楚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遭到貴族子蘭、靳尚等人的排擠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後因楚國政治更加腐敗,首度郢也被秦兵攻破,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所作《離騷》《九章》《九歌》等。其中《離騷》等更具有宏大篇制,與《詩經》形成顯著區別,對後世影響很大。其傳世作品,都保留在劉向輯集的《楚辭》中。又《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二十篇,其書久佚,篇目與楚辭有無出入,已不可詳考。 •宋玉 戰國時期辭賦家,後於屈原。東漢王逸說他是屈原弟子,未知所據。曾事頃襄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他和唐勒、景差,“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漢書·藝文志》著賦十六篇,皆多亡佚。《隋書·經籍志》著錄《宋玉集》三卷,已失傳。作品以《九辯》最為著名。篇中敘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流露出抑鬱不滿的情緒。其餘皆有爭議。《招魂》一篇,王逸《楚辭章句》以為宋玉作,但後世有些學者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贊語,認為是屈原作品;其他見於《文選》的《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諸篇,也有人疑非宋玉作品。 •淮南小山 西漢淮南王劉安一部分門客的統稱。他們的作品有《招隱士》一篇,收入王逸《楚辭章句》中,王逸說是閔傷屈原而作。但《文選》則題劉安作。又樂府《淮南王辭》,晉崔豹《古今注》、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也都說是淮南小山所作。 •東方朔 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西漢文學家,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惠民東)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性詼諧滑稽。曾以辭賦諫武帝戒驕奢,又稱農戰強國之策,然終不為用。辭賦以《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又名。《漢書·藝文志》雜家有東方朔二十篇,今佚。《神異記》《海內十洲記》等書皆為托其名而作。後世傳說很多,多非信史。 •嚴忌 西漢辭賦家。本姓莊,東漢時因避明帝劉莊諱,改為嚴。會稽吳(今江蘇蘇州)人。好辭賦,為梁孝王門客。有辭賦二十四篇,僅存《哀時命》一篇,為哀傷屈原之作,見於《楚辭章句》。 •景差 戰國時期楚辭賦家。後於屈原,與宋玉同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漢書·藝文志》未錄景差賦。《楚辭》所收《大招》,王逸注稱“或曰景差”作。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今屬河南),時稱賈生。少有博學能文之譽,文帝初召為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好議國家大事,為大臣周勃、灌嬰等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建議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主張重農抑商,“驅民而歸之農”;併力主抗擊匈奴的攻略。在貶為長沙王太傅渡湘水時,作《吊屈原賦》,“亦已自諭”。在長沙三年,又作《鵩鳥賦》,自傷不遇。所著政論有《陳政事疏》《過秦論》等,為西漢鴻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今人所輯《賈誼集》,包括《新書》十卷。 •王褒 西漢辭賦家。字子淵,蜀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宣帝(註: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時為諫議大夫。以辭賦著稱,其《洞簫賦》為最早的專門描寫樂器與音樂之作,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諫議集》。
2013年1月2日 · 《楚辭》是一部收錄中國戰國時期楚地詩歌的詩集,是僅次於《詩經》的中國歷史上第二部詩歌作品集,與《詩經》一樣成為之後兩千多年內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源頭。
內容介紹《楚辭解析(精)》收錄現存戰國後全部楚辭作品,採用白話對譯的形式提供譯文,對難點字詞進行詳盡的注釋,並對研究中一些課題進行了論證。 1...
楚辭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楚辭的討論及參考資料。有簡體字版、繁體字版、英文版本。
《楚辭》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它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等人都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2年)楚國人,作品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
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 骚体之“騷”,因屈原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 [4],與因十五《國風》而稱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鼻祖,是南方文學的代表。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5][3] 作者及篇章. [编辑] 楚辞的代表作家有 屈原 、 宋玉 等人,其他如 唐勒 和 景差 的作品大多未能流传下来。 楚辭的主要作者屈原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篇章。 劉向 編成《楚辭》後, 王逸 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並為全書作注,成書《楚辭章句》。 今存王逸《楚辭章句》中,保存了 賈誼 、 淮南小山 (淮南王 刘安 門客的 筆名)、 東方朔 、 莊忌 、 王褒 、劉向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