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滬尾礮臺,是一座位於 台灣 新北市 淡水區 的清代軍事遺址,同時也是淡水現存最完整和最大規模的古砲臺,建造於1886年,佔地約8公頃。. 該砲台為台灣第一位 巡撫 劉銘傳 所主導建造,其建造目的是為了防衛 淡水港。. [1] 因長期屬軍事要塞,該設施大致完整 ...
滬尾礮臺位於淡水五虎崗的第一崗,為於至高處,過去可直接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可惜今為樹木遮蔽。 滬尾礮臺坐北朝南,西側為新北市忠烈祠,東側為臺灣高爾夫球場,北側為雲門舞集。
2021年10月15日 · 新北、淡水|. 滬尾砲台・山頂烽火與時光快跑的溫柔轉折. 同屬於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的「滬尾礮台」是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於西元1886年所主導建造,用一座座火炮砲台防禦淡水港的外來攻擊。. 隨著停用多年,砲台園區於1985年被內政府列為國家 ...
- 地名由来
- 历史背景
- 现况
- 外部链接
淡水旧地名“沪尾”之名(闽南语Hōo-bué)应为凯达格兰语转译而来,语源为“Hobe”,是河口的意思。《台海使槎录》中称“虎尾”,《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称“扈尾”,淡水福佑宫“望高楼碑志”中称“户尾”。可证明不同的“Hōo-bué”名称皆为“Hobe”转译之结果。 另有说法指出,“沪”是指渔民捕鱼之设施,“尾”则是指河流出海口。另有一说则是指由台湾话“雨尾”谐音演化,因为观音山、淡水河一带下雨,到此地后雨即停止,故名“雨尾”。另一说法是“石沪”是早期海边捕鱼的设施,涨潮时,海水将鱼群带进石沪内,退潮时海水从石缝中流出,鱼群便留在石沪内供渔夫捕捉,早期台湾北海岸有20~30个石沪群,淡水在石沪群最尾端,故称“沪尾”。也有说是源自此地在清代中期即和简称为“沪”的上海通商频繁,犹如是接续于上海后...
沪尾开发可追溯的最早历史是在西班牙时代,西班牙人曾在此建造炮台,荷兰人在1642年接替撤离此处的西班牙人兴建防御据点。1661年郑成功围攻荷兰人位于台南的根据地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淡水与基隆的驻军先后撤守增援大员,离去前将他们驻守的堡垒烧毁,大炮则一并带走。 郑氏治台时期,主要的生产根据地集中在台湾南部与基隆一带,淡水并未有郑军设防;直到清治时期嘉庆年间,淡水延海一带海盗猖盛,清廷在1808年(嘉庆十三年)加派兵力,驻防该地。 1813年(嘉庆十七年),在目前沪尾炮台现址兴筑炮台作为淡水河口驻卫之责。 中法战争后,清廷命台湾巡抚刘铭传加强台海防务,于全台重要海口地区兴筑炮台基地,计有基隆、沪尾、安平、旗后、澎湖等五处共十座炮台,以御外国军队。当时于沪尾炮台上设有四座炮座,为12吋阿姆斯壮后膛...
2005年,台北县政府在淡水设立“淡水古迹博物馆”,将“沪尾炮台”纳入管理,并结合淡水自然生态,并将其经营成具特色的生态园区。近年来参观人数与日俱增,并且开始提供给国内艺文团体举办相关活动使用。 1. 沪尾炮台内埕广场遗迹 2. 沪尾炮台的内部;因为年久失修,内部的两座小型建筑物已全部颓圮待修 3. 沪尾炮台的炮座;火炮均毁坏佚失 4. 沪尾炮台大门的椒图
2019年9月10日 · 因1884年清法戰爭而毀損的滬尾砲台,戰後經劉銘傳重建,並題字「北門鎖鑰」。 時代變革,如今卸下武備的砲台,仍在原地守護淡水河岸,娓娓道出此地百餘年的風華。
2023年3月11日 · 滬尾砲臺(英語譯名:Hobe Fort;日語譯名:こびほうだい),又稱滬尾礮臺,位於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建於清朝光緒十二年(1886年),總佔地面積約8公頃。
淡水滬尾砲台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建造於清光緒12年(1886年),乃由第一位台灣巡撫劉銘傳所修築的,門額上仍保留劉銘傳親筆所題之『北門鎖鑰』四個大字,充分說明滬尾砲台在當時為鎮守北台灣的重要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