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月31日 · 滷肉飯一般指台灣北部、中部的滷肉飯,肉是用刀切碎後滷的,而這在南部稱之肉燥(臊)飯,肉是用機器絞碎滷的。 對於「滷肉飯」與「魯肉飯」的爭議,我提出兩個觀點:

  2. 2023年4月13日 · 滷肉飯 (或是南部稱的肉燥飯)在台灣可謂大鳴大放,街頭巷尾小店小攤乃至於知名台菜餐廳,甚至在米其林店家都可以看到他身影,除了肉表現方式 (切丁、切條或絞肉)及使用醬油不同外,有加香菇、有加瓜仔肉、有加油蔥、有加滷包香料、有加 ...

  3. 依地區不同,由碎豬肉做成肉臊和由三層肉做成炕肉有時都被稱作「滷肉飯」,而造成混餚。在北台灣,滷肉飯肉燥飯,在南台灣滷肉飯是炕肉,另外肉燥飯在台中也有肉角之稱。

  4. 2021年11月3日 · 滷肉飯及其豬隊友. 吃是民生大計,影響國家經濟,在社會文化層面中潛移默化。 本書將以台灣人最喜歡的美食為題,介紹這些食物和吃法如何引進與轉變,透過詳細考察與追溯,解答你我今天為何會這樣吃,而且覺得哪種吃法好吃的歷史根源。

  5. 依地區不同,由碎豬肉做成肉臊和由三層肉做成炕肉有時都被稱作「滷肉飯」,而造成混餚。在北台灣,滷肉飯肉燥飯,在南台灣滷肉飯是炕肉,另外肉燥飯在台中也有肉角之稱。

  6. 2016年3月18日 · 滷肉飯一般指台灣北部、中部的滷肉飯,肉是用刀切碎後滷的,而這在南部稱之肉燥(臊)飯,肉是用機器絞碎滷的。 但南部也有滷肉飯,則指用大塊三層肉(五花肉)滷的,而這在北部、中部稱之爌(焢)肉飯。

  7. 2015年11月3日 · 滷肉飯的由來. 光復初期的台灣社會瀰漫著一股貧窮的氣氛,再加上物資缺乏,一般人家的飲食相當簡陋,除了在特定節日慶典,因為祭拜神明而有肉可以吃,多數時候很難吃到大魚大肉。 為了讓家人不至於營養不良,偶爾媽媽也會上市場買塊肉為家人補充營養。 通常媽媽會選購價錢較便宜的豬頸肉或是豬頭皮,回家後以醬油、紅蔥頭等調味料滷成一大鍋,又鹹又香非常好下飯。 只是,在早期人口眾多的家庭中,一塊肉滷成一鍋,若不把肉切小塊一點,很可能會有人吃不到,或是有分的不公平的情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出現,於是媽媽靈機一動便把肉切成丁狀,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吃的到,還能和滷汁一起淋到飯上,於是滷肉飯就這樣誕生了! 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個家庭早有能力可以買肉吃,但滷肉飯的滋味早已深植人心,讓人無法忘懷了。 滷肉飯也有南北差.

  8. 2018年7月9日 · 在台灣,在一碗白飯淋蓋上滷汁跟肉末稱之為滷肉飯,另外麵類或汆燙的蔬菜也會淋上滷肉汁,是應用相當廣的一種烹調方式。 滷肉飯還有其地域性的差別,北部人稱為滷肉飯、中部人的滷肉飯是白飯上蓋一片五花肉、南部人不稱滷肉飯而稱肉臊飯。

  9. 肉臊飯(臺灣話: bah-sò-pn g,潮汕话:nêg 8 co 3 bung 7,又寫作肉燥飯),是台湾、福建、广东潮汕的一道美食,在广东潮汕的肉臊饭中的肉臊(猪肉末)可以是炒的、煮的、滷的等任何烹饪手法,只要加了肉臊的米饭就可以称之为肉臊饭 [1]。

  10. 而「滷肉飯、肉燥飯」的由來則是因早期台灣生活較為貧困不易吃到整塊豬肉,民眾索性將豬肉剁塊後用醬汁滷過,添一碗白飯,大口大口嚼著飯與肉,這簡單的美味,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也是早年出外打拚的勞工,艱苦生活裡的小確幸。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