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生活中的煩惱,總是剪不斷、理還亂? 壓力總是無法紓解? 佛法提供了一帖清涼藥方──無住生心無住生心,就能身處紅塵而心不染塵,出入紅塵而自利利人。 心無所住,心無所縛。 體會「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自在。 無住清淨心. 文/見建法師.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化,南柯一夢。 知是夢幻空花,若還欲折枝惜春,即同癡人。 人生在世,亦是如夢。 無四相 定慧等持. 佛經上說,人一天當中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也就有了八億四千萬個生滅。 人的一生,就是眾多的念頭生滅所積累而成,所以稱為「眾生」。 一切的念頭、事相,如浪花般,起了又滅、滅了又起,看不見、摸不著,如同夢境一般,所以古人說「人生如夢」。 將夢當真,便產生了執著;鏡花水月,都變得真切。

  2. 2012年1月20日 · 無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 (二)「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當我們行佈施、做好事、發起慈悲心的時候,不要有一定的對像。 「色」就是一定的對像,紅的、綠的、方的、圓的、長的、短的、親的、疏的……等一定 的對像;「聲」就是各種聲音;「香」就是諸般氣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觸」是感觸、身體官能的接觸;「法」是自己心裡的想法或觀念,一切屬於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學上的最高原則或「神」。 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合稱為六塵,都應該全部擺脫,這樣心靈才能得到清淨,這樣行佈施才不會生煩惱心。

  3. 總攝而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不應貪著諸法有諦實應當生起證得諸法無諦實的心;「應生無所住心」是指應當生起證得諸法無諦實的心,所以兩句經文的內涵是相同的。

  4. 無住」的思想,在大乘佛教中有「無住涅槃」、「無住三昧」。 無住涅槃是大乘佛教、大乘菩薩最高的果位,因為大乘菩薩以大悲心憐愍有情、廣度眾生,所以他不住涅槃。

  5. 佛在《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無住生心」,這是重要修行的原理原則。 所以「非相、非非相」,就是教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必須兩邊不著。

  6. 2011年7月15日 · 無住生心與日常生活. 黃國達 2011/07/15. 金剛經中有云:「應無所住,行於佈施」,「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7. 《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講:「無住生心」。六根對六塵境界不攀緣,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雖然是一種定境,但是不一定有智慧。

  8. 2014年1月28日 · 諸同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 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 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 云何體用 ...

  9. 六祖大師一聽聞《金剛經》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心開意解,明白事實真相,說明這一句話的重要性。 你不要只誦《金剛經》,還要善用其心,你才有機會悟道。 世間所有的一切,包括身心世界,在佛法中叫一切法。 「應無所住」,住即執著,只要我們不執著一切現象,「而生其心」,當下則生清淨心。 讀經典就是要看你自己的心,看看心執不執著? 這樣子反問,切入自己的內在。 《金剛經》叫我們不執著,你說我也知道要不執著,但就是執著;繼續探討下去:為什麼執著? 我執著什麼? 表面上,你執著金錢、地位、名譽、尊嚴……其實你最執著的莫過於自己,最執著的是你那顆心。 你為什麼會執著自己? 因為你抓著自己不放,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常常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的,這是你更深的內在。 你的潛意識裡害怕別人傷害你。

  10. 佛法提供了一帖清涼藥方 無住生心無住生心,就能身處紅塵而心不染塵,出入紅塵而自利利人。 心無所住,心無所縛。 體會「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自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