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31日 · 2020-03-31. 文公子. 廣告人、公關人、營銷人,最怕橋。 宣傳涉及創作,但不少成功的創作人,往往都是等靈光一閃,繆思駕到,不期然就能一蹴而就,而且神來之筆到令人拜服。 當筆不神來,靈光不閃,繆思失蹤,但交稿時間卻又迫近眉睫時,應該怎麼辦? 文公子入行三十年來,當然也遇過不少大腦便秘的時間,集合了前輩的教導和自己的經驗,也有一點應付的心得。 看古典章回小說,軍師們往往給前線將士,留低三個錦囊,當遇事時叫他們分別打開。 文公子於是也班門弄斧,提供三個錦囊給大家參考,分開三期刊登。 錦囊一,是一旦「橋」,不如索性「硬銷」;由產品對消費者的直接利益出發,目標為本,宣傳力度放在解決問題的情景上。

  2. 2018年12月21日 · 2018-12-21. 關於人性本質,孟子主張「性本善」,告子主張「性善惡」,荀子則主張「性本惡」,何者為是,聚訟紛紜。 孟子為論證「人性本善」之合理,嘗提出許多不同論據,其中最有感染力的,應當是《孟子.公孫丑上》所舉的經驗論證,其文曰: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②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③見孺子④將入於井,皆有怵惕⑤惻隱⑥之心。 非所以內交⑦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⑧於鄉黨⑨朋友也,非惡其聲⑩而然也。 由是觀之,惻隱之心,非人也;羞惡之心,非人也;辭讓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非人也。

  3. 2017年7月14日 · 2017-07-14. 孔子認為君子不需要一言一行都引起他人注意和認同,只堅持以義為本即可。 資料圖片. 孔子重視誠信,認為「民無信不立」,做人要「言忠信,行篤敬」。 但這一種「信」,到底有何涵義? 《論語.子路》載曰: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①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黨②稱弟③焉。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④小人哉! 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 斗筲之人⑤,何足算也! 孔子認為,作為「士」,不論對外對內、為公為私,皆應有責任感、有羞恥心,克盡本分。

  4. 2017年4月26日 · 語譯: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一個正直的人,父親偷了一隻羊,他就去告發父親、頂證父親犯法。 」孔子回答說:「我家鄉正直的人卻不同呢! 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也會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當中了。 上述這則故事,孔子的言論很惹人非議,議者批評他是非不分、徇情枉法。 可是,傳統卻替他辯護,明朝朱熹:「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 順理為直,父不為子隱,子不為父隱,於理順耶? 」南北朝的皇侃甚至以為:「若父子不相隱,則傷教破義,長不孝之風。 孝親當前 仗義讓路. 他們認為:「孝道」和「仗義舉報」都合人性,但當兩者有衝突時,「仗義舉報」就得讓路,因為孝道、親情是「天理之至」,人要捨舉報而取親情。 這樣的辯解說服力較弱,原因不單是人不應罔顧法紀、漠視公德,更在人的良知是否真的如是取捨? 很成疑問。

  5. 2021年2月1日 ·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勿言屬「言」的範疇,而勿視、勿聽、勿動則屬「行」的範疇,透過小心謹慎的言行,使內心歸於「仁」的境界,這便是儒家的修養功夫。 古人對言行,有一致的要求,那就是必須謹慎。 《詩經》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易經》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厲,咎。 」 君子時時刻刻不敢鬆懈,惟恐言語和行為出現偏差,一如《中庸》所說:凡是正確的原則,都是片刻不可以背離的;如果可有絲毫背離的,那就不是真正正確的原則。 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時候,仍時刻小心謹慎,不會違背正確原則。 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每一個心念言動,即使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是正大光明的。 至於在人前說話與做事,自然更必須多加警惕了。

  6. 2014年1月29日 · 儒家的「五倫思想」可謂中國文化之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理論。此說見於《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教,則近於禽獸。

  7. 2004年11月6日 · 【本報訊】綜合外電報道:國民黨「立委」徐中雄5日上午指出,他接獲陳情,澎湖某婚姻中介所將外籍新娘商品化,在媽祖廟前公開販賣人口,外籍 ...

  1. 相關搜尋

    無良公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