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陽。3.依:依傍。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5。
《登鸛雀樓》是 盛唐 詩人 王之渙 創作的一首詩。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登鸛雀樓》,又名《登鸛鵲樓》,是唐詩五言绝句,一般認為作者是王之渙。[1] 鹳雀楼在今山西 永济市,风景秀丽,历代骚人墨客多来登楼放歌抒怀,故有大量吟詠之作。沈括認為只有李益、王文奂、暢諸三篇能状其景。
《登鸛雀樓》,又名《登鸛鵲樓》,是唐詩五言絕句,一般認為作者是王之渙。[1] 鸛雀樓在今山西 永濟市,風景秀麗,歷代騷人墨客多來登樓放歌抒懷,故有大量吟詠之作。沈括認為只有李益、王文奐、暢諸三篇能狀其景。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 從藝術表現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 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 中條山脈西接華山。 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 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 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