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新文學運動,又稱文學革命、白話文運動,是中國的一場文學與語文的改革運動,旨在將中文 書面語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此次運動由作家及學者在1910年代後期發起。

  2. 新文學運動,又稱 文學革命 、 白話文運動,是中國的一場 文學 與語文的改革運動,旨在將 中文 書面語 由 文言文 改為 白話文,此次運動由作家及學者在1910年代後期發起。 起因. 新文學運動源於政局動盪、列強欺凌和民族自覺。 不少革新運動因而產生。 這些運動的影響不限於政治方面,亦刺激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思想、文學重新思考,引起普及教育的需求,積極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產生。 新文學運動屬文學發展的自然趨勢,來自「言文一體」的要求。 白話文 文學的植根時代,并非自 五四運動 開始,可上溯 明清 白話文的創作。 《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红楼梦》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 中國傳統文學到了清末,不論 詩 詞 散文 、 小說 戲劇,似乎已發展到面臨途窮求變的階段, 古文 亦式微。

  3. 白話文運動. 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一次革新運動。. 1919年5月4日前夕, 陳獨秀 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 民主與科學 (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

  4. 概述. 中國 五四文學革命 中提倡和創立的 新文學。 1917年1月, 胡適 於《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學,主張以白話取代文言,作為正宗的 文學語言。 2月, 陳獨秀 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 三大主義 ”,進一步涉及文學內容的變革。 1918年, 胡適 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中進一步論證白話文學產生的必然性。 魯迅 在《渡河與引路》中指出,“倘若思想照舊,便仍然換牌不換貨”,強調思想革新在建設白話文學中的重要性。 五四文學革命最早出現的白話文學作品是《新青年》上發表的白話詩。 接著 散文 和小品文的成功顯示出白話文學的威力,證明“ 舊文學之自認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魯迅 《小品文的危機》)。

  5. 我過去業餘的時候,曾與青年人談文學問題,發表出來,成白話文學運動,這就是從玩意兒發展成的。 至少現在二十五六歲的年青人大家進小學中學時免去背古文,念古書的痛苦。

  6. 白話文學運動招來舊派文人的強烈攻擊,除了林紓等守舊文人學者的零星 攻擊之外,錢基博甚至認為白話文學造成傳統崩潰、文化破產。 錢氏所著的《現

  7. 文學革命時期提倡的白話文學,並非憑空出現,而是自清末以來白話文思潮的一種延續。 但就胡適看來,兩者差別在於前者是自覺性採用白話,後者則否,且後者普遍存在著「他們」與「我們」的差異,未將白話視為通行全國的工具。 正因此如此,胡適對白話文運動的最大貢獻,便在於將白話文. 4 所謂「歷史的文學觀念」,胡適早在1917年發表的〈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就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 此時代與彼時代之間,雖皆有承前啟後之關係,而決不容完全抄襲;其完全抄襲者,決不成為真文學。 愚惟深情此理,故以為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學,今人當造今人之文學。

  1. 白話文學運動 相關

    廣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