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8月26日 · 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拉丁語: Sacrum Romanum Imperium ),962年到1157年稱為羅馬帝國(德語: Römisches Reich;拉丁語: Romanum Imperium ),在1157年到1512年改稱神聖羅馬帝國,在1512年到1806年再改稱(德語:

  2. 这一进程随着地域的不同区别很大,发展最快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日耳曼部落的区域重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帝国开始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和日耳曼地域国家产生等价关系:1474年 腓特烈三世 首次在国号上加上“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民族的”(德語 ...

  3. 2018年11月20日 · 德國人將神聖羅馬帝國定義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那麼這個在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口中的「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4. 2023年7月26日 · 德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中世紀歐洲最重要和最複雜的政治實體之一,從查理曼到奧托大帝,這一歷時幾個世紀的帝國承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神聖羅馬帝國的形成、演變和重要的統治者,重點聚焦查理曼及其後裔到奧托大帝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簡介
    • 帝國象徵
    • 歷史
    • 行政區劃
    • 帝國人口
    • 帝國皇帝
    • 區別拜占廷
    • 行政結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語: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在巔峰時期包括了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原屬中法蘭克王國)和勃艮第還有弗里西亞(今低地國家)。

    962年德意志(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後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帝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其由數百個更小的附屬單位組成,其中有侯國、公國、郡縣、自由城市。早期是皇帝擁有實際權力的封建帝國,14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邦聯。選帝侯是諸侯中有權選舉德意志神聖羅馬皇帝的諸侯。選帝制度從13世紀中實行,一直到1806年帝國滅亡為止。初期有七個選帝侯,分別是三個教會選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和四個世俗選帝侯:薩克森選侯,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選侯(或稱萊茵行宮伯爵),以及波希米亞國王(後期由奧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皇帝兼任)。1806年拿破崙勒令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德國人將神聖羅馬帝國定義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和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年成立)與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年成立的納粹德國)加以連論。

    •中文名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英文名稱: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 Nation

    •簡稱: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

    •所屬洲:歐洲

    •首都:無官方首都

    •主要城市:維也納,柏林,慕尼黑,德勒斯登,斯圖加特,科隆,法蘭克福等

    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人們習慣上以911年作為德意志地區的東法蘭克王國向德意志王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孩童路易”駕崩無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後奧托一世繼位,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到了12世紀的腓特烈一世時期,帝國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聖”二字。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神聖羅馬帝國(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紀歐洲封建帝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

    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11~12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羅馬教皇為爭奪主教繼任權發生激烈鬥爭,這不僅是爭奪教會控制權的鬥爭,也是中央王權同地方封建分離主義勢力的鬥爭。儘管如此,在整箇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終緊密合作的。

    帝國統治者為稱霸歐洲,多次入侵義大利,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國內各地缺乏經濟聯繫,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市的不鞏固的聯盟。

    國徽

    神聖羅馬帝國國徽是頭頂皇冠的雙頭鷹圖案。 雙頭鷹圖案是沿襲古羅馬帝國圖騰,意即帝國是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中間的耶穌受難圖則表明帝國神聖性,帝國皇帝即是羅馬天主教會和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雙頭鷹翅膀上則繪上七大選帝侯國和德意志各大諸侯的旗幟,代表帝國的普世性和廣大疆域。

    國歌

    《天佑吾皇弗朗茨》(德語: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又稱帝皇頌(Österreichische Kaiserhymne)是神聖羅馬帝國(1797~1806年)、奧地利帝國(1804~1867)及奧匈帝國(1867~1918)的國歌。 作曲者約瑟夫·海頓,作詞者Lorenz Leopold Haschka。首演於1797年2月12日,這一天是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誕辰。這首歌的曲調仍被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沿用。

    一、形成

    293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採行四帝共治制,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半,此後帝國分分合合。直至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位兒子,從此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拉文納,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但耐人尋味的是,東、西羅馬帝國彼此並非敵對關係,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聲共氣。此後幾十年間,羅馬城多次被西哥特王國的亞拉里克一世和汪達爾人攻占和血洗,西羅馬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 476年,西羅馬帝國徹底解體,末任羅馬皇帝自己發出退位詔,宣布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 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後來史稱的“拜占廷帝國”。

    查理曼帝國

    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的某部首領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 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王國達到鼎盛,征服國土範圍到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義大利、波希米亞、奧地利西部、伊比利亞半島東北角的領土。 800年,查理曼在羅馬禮拜時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整個法蘭克王國也被稱為查理曼帝國。西羅馬帝國就此以皇位轉移至法蘭克國王的形式復辟。 查理曼帝國至少在理論上奠定了後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基礎,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取消為止。教宗利奧三世認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泰爾一世(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今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

    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死後,西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始終由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君主輪流擁有。加洛林王朝的皇冠最初在西法蘭克和東法蘭克之間爭奪不休,作為戰利品先後落到西邊禿頭查理和東邊胖子查理。 胖子查理於887年被廢黜之後,加洛林帝國自此瓦解,再也沒有統一。888年胖子查理死後,根據Regino of Prüm的說法,帝國的每一部分從自己內部選出了一位“小王”(kinglet)。 自胖子查理之後,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擁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義大利國王。義大利國王的實際統治範圍極其有限,僅限於義大利東北部,而那些國王幾乎是清一色的義大利本土貴族,最後一位這樣的皇帝是死於924年的義大利的貝倫加爾一世。

    帝國版圖

    神聖羅馬帝國版圖以德意志地區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日的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和列支敦斯登全境,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國東部、波蘭西部和義大利北部。橫跨阿爾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紀歐洲唯一擁有帝號的大國。帝國疆域在霍亨斯陶芬王朝亨利六世皇帝(1191~1197)在位時達到最廣,超過百萬平方公里。大空位時代帝國疆域日益縮小,直至哈布斯堡王朝腓特烈三世(1452~1493)時改國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表明帝國疆域僅限於德意志一隅。查理五世(1519~1556)時代帝國版圖再度擴張,但已無力挽回帝國衰敗的頹勢。 1806年,拿破崙大軍推翻帝國。此時帝國疆域大致只包括以奧地利為中心的60萬平方公里哈布斯堡王朝領地。

    帝國首都

    神聖羅馬帝國沒有明定的首都,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先後由德意志國王、盧森堡伯爵、奧地利大公兼任,只有國王(伯爵、大公)與皇帝的居住地。例如:馬格德堡(奧托王朝)、施派爾(薩利安王朝)、布拉格(盧森堡王朝)與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亞琛(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國議會所在地)與紐倫堡(皇室寶物保管地)。

    在公元962年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著470萬人口;1000年時,增加到700萬人口;到1100年增長到820萬;到1200年達到1020萬。到1600年人口達到2300萬人。

    1500年神聖羅馬帝國主要城市

    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羅馬人民的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但由奧托一世所創建的帝國,其皇帝稱號來自於教皇賦予的“西羅馬的皇帝”稱號,皇帝通過征服義大利來取得“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帝國的所謂選帝侯,其直接選舉的當為“羅馬人的國王”,而非皇帝。因此,並非每一位德意志統治者都可以成為皇帝,只有進軍義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強者,才可獲得這一殊榮。

    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在奧托一世和後代的不斷使其有地區納入、加盟下,從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羅的海,東達今天的波蘭部分,並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亞、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北部。打從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即面臨一個相同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對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因為兩地中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統合上並不容易。

    約1000年左右的神聖羅馬帝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時(1564-76)的帝國徽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於日耳曼和義大利這兩個主要成員。日耳曼人並沒有消除多少野蠻的特性。他們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國也從義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貿易等方面獲利良多。義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國確保的和平與穩定,因為他們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國所提供的保護防衛了羅馬教廷,並且讓義大利的城邦國家得以開始發展。

    帝國皇帝的軍隊由教會土地的佃戶所擔任,他們有義務為皇帝服軍役,是皇帝在與教會決裂而失去權威前這些士兵是皇帝軍隊的多數。第二種重要的部隊是由莊園農奴組成的兵團,雖然他們一部分會在接受最好的訓練與裝備後成為騎士,卻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國分予土地的自由民、軍戶、農民、騎士也有義務服從號召。之外帝國內所有的部隊皇帝理論上皆有權指揮,各公國在皇帝的請求下也會提供軍役的號召。這些軍隊會被用來鎮壓由帝國內貴族和農民所參與的暴動或政爭,也必須抵擋來自北方的維京人和東方的馬札兒人所發動的入侵。

    在奧托王朝與薩利安兩朝,皇帝還有實際的權力,帝國軍的指導權讓皇帝在具掌控帝國內成員的實力。

    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廷帝國沒什麼關係,這裡說的東羅馬帝國應與神聖羅馬帝國加以區別。拜占廷帝國,乃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遷都拜占廷,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常稱其為拜占廷帝國。(當時並沒有拜占廷帝國這個稱呼,不管是拜占廷帝國本身還是周邊國家和部落,都稱拜占廷為羅馬。)

    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962~1806A.D.)

    1. 淵源:由東法蘭克王國蛻變而來,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親至羅馬城,跪在查理曼曾經跪過的地方,要求教皇約翰十二世(John XII)為他舉行加冕典禮,要求人民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並將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神聖羅帝國」。

    2. 國策:以古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人自居,處心積慮完成其理想中的領域——包括一切基督教國家在內。

    3. 疆域:全盛時期包括尼德蘭(Netherland,包括今荷蘭及比利時)、日耳曼、波希米亞(Bohemia)、奧地利、瑞士、勃墾第以及義大利北部。(英、法、西班牙、瑞典、丹麥、挪威等基督教國家均未曾隸入版圖)。

    4. 宗教:原則上支持羅馬教皇;實際上,教皇與皇帝間明爭暗鬥。

    5. 帝國組織:皇帝無實權,帝國組織鬆散而龐大,皇帝之下的諸侯(Vassals)、主教區(Dioceses)、騎士團體(Knights)及自治城市(Free Cities)各自為政,理論上連繫各成員共同輔助皇帝的公會(即帝國會議Diet),事實上淪為各方爭取特權之場所。

  5. 神聖羅馬帝國 (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拉丁語: Sacrum Romanum Imperium),962年到1157年稱為 羅馬帝國 (德語: Römisches Reich; 拉丁語: Romanum Imperium),在1157年到1512年改稱 神聖羅馬帝國,在1512年到1806年再改稱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德語: Heiliges ...

  6. 16世紀初期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開啟帝國改革,帝國轉變成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該時期所制定的大部分政策一直持續至帝國滅亡時。 此世紀的帝國因與西班牙帝國有共同的統治者,在歷次戰爭中結盟對抗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