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商鞅 (前390年—前338年),又稱 衛鞅 或 公孫鞅,是 戰國 中期 衛國 人, 公元前4世紀 的重要 政治家 和軍事家,也是 法家 代表人物之一,師從李悝。. 在 秦孝公 (前382年—前338年)時期,商鞅對秦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進行了深刻改革,使秦國從此逐漸富強 ...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又称衛鞅或公孫鞅,是戰國中期卫国人,公元前4世纪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师从李悝。 在 秦孝公 (前382年—前338年)时期,商鞅对秦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革,使秦国从此逐渐富强,为 ...
商鞅變法是法家思想家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國實施的政治改革。 改革分兩次進行,首次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始於公元前350年。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 富國強兵 ,奠定秦國在 戰國七雄 中的實力,對秦國的崛起發揮重要的作用。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 [62], 姬姓,公孙氏,名鞅, 卫国 人。. 战国时期 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 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 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 秦国 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 商鞅变法 ”。. 政治上,他改革了 ...
《資治通鑑·周紀·商鞅變法》記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商鞅自魏國入秦,進行變法,使秦國富強的過程。 商鞅 南門立木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 商鞅 先後兩次實行 變法 , 變法 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 ...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 安陽市 內黃 縣梁莊鎮)人。. 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 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 ...
商鞅 - 維基大典. 今本 (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商鞅像. 商君 者, 衛 之諸庶孽公子也,名 鞅,姓 公孫 氏,其祖本 姬姓 也。 約生於 秦惠公五年。 鞅少好 刑名之學,事 魏 相 公叔座 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 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王許諾而去。 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 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 王許我。 汝可疾去矣,且見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卒不去。
商鞅(西元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又稱魏鞅,是春秋戰國時代衛國人。. 他原是魏國貴族的後裔,被稱為魏鞅。. 後來遊仕秦國,幫助秦孝公打敗魏國,於孝公二十二年(西元前340)時,因其戰功,把「商」(即今陝西商縣的西南)這個地方共有十五邑封給 ...
背景. 西元前356年,秦孝公致力向東方發展,任用商鞅,變法改制,變法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 商鞅聽說秦孝公招募賢才,於是攜帶李克所著《法經》入秦,商鞅變法就是將三晉治術用於文化發展較落後的秦地而全面進行的大改革。 編組基層. 商鞅編組社會基層,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獎勵對犯法者告密;一家的成年兒子需分財分居,使各自獨立生活,以增加生產;對於努力耕織的,免除其徭役;怠惰而貧窮的,沒入官府為奴隸。 二十等爵制. 商鞅改變封建制度的爵制,將它分為二十級,人民依據軍功獲爵,前四級可以由各人在戰場上得表現而獲得。 爵級越高,取得越難,不是軍將,很難取得五級上的爵位。 因此,絕大多數的有爵者都集中在第一級至第四級間,構成了秦國社會的中堅。
商鞅变法 是 法家 思想家 商鞅 在 秦孝公 支持下,於公元前356年在 秦國 实施的政治改革。 改革分两次進行,首次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始於公元前350年。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 富國強兵,奠定秦国在 戰國七雄 中的实力,对秦國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 变法建立的制度也是 秦始皇 管理秦國的基礎。 變法内容. [编辑] 主要内容有 [1][2]: 商鞅入秦. [编辑] 卫国 人商鞅在 公叔痤 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国,通過秦孝公的宠臣 景監 見孝公。 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 王道 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