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蜂蜜涼粽子

      Image courtesy of 699pic.com

      圖片: 699pic.com

      •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中國西安的蜂蜜涼粽子。 據唐韋巨源「食譜」記載,蜂蜜涼粽子只有糯米,而且沒有餡料,是放涼吃的。 吃時要用絲線分成薄片,並澆上蜂蜜和白糖醃桂花醬作佐料。 最大的粽子是中國廣西南寧的大肉粽,每隻有兩斤重,餡料主要是肥肉和綠豆,吃起來清香軟糯。
      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6/150619_zong_zi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端午節 (傳統稱呼為 五日節 、 五月節 或 肉粽節),為 台灣漢族 的傳統節慶,源自於中國,時間在農曆 五月初五,因此又稱為 午日節 、 五日節 、 午月節 、 五月節 、 五月初五。 端午節正午時首重 祭祀 、與午日 辟除驅邪 等。 古代時,已有祭祀 水仙尊王 之慣例。 日治時期 在臺灣,民眾曾經因日本移民過新曆端午節,當時臺北城每屆新曆端午節,即會裝飾日本式的 端午節句,而形成日本新曆端午與臺灣舊曆端午兩種風俗。 明清時期,來自唐山的 漢人 渡海來台時,由於無法適應 臺灣 土地的 瘴癘之氣 、多變氣候的 風土病,紛紛染疫病或死亡。 因此端午藉午日「純陽之氣」 驅逐瘟疫 、掃除 風土病 與避邪驅鬼的習俗格外受到重視,發展出有當地特色的 科儀。

  3. 2022年5月17日 · 端午節是國定假日,因此6/22(四)端午節當天是有放假的,且6/23(五)也因端午節而放假一天,與後面的週六、週日形成6/22(四)~6/25(日)的四天連假。

  4. 6 天前 · 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為禮物,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 [66],而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吉祥寓意 [94]。

    • 概觀
    • 歷史淵源
    • 各地特色
    • 相關禁忌

    端午食粽,是節日習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

    端午食粽之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典故

    粽,屬“籺”的一種,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古人以柊葉、箬葉或菰蘆葉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粽最初是作為端午節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時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並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物。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演變

    粽子,也稱“角黍”、“筒粽”等。“粽”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晉代時,粽籺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清 屈大均《廣東新語》:“五月自朔至五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葉。”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端午食粽是我國流行範圍很廣的傳統習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包粽子所用的“植物葉子”,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粽子的種類,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從粽子餡上分,鹹粽有肉粽、鹹肉蛋黃粽、香菇粽、鮑魚粽、蓮子粽等,甜粽有水果粽、豆沙粽、棗子粽、香芋粽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地區的人愛吃鹼水粽、白粽。北方粽子多是簡單白米、赤豆、棗,蘸著白糖。而在南方,粽子口味豐富,鮮肉、鮮肉、火腿、蛤蔞、蛋黃、豆沙、排骨、蜜棗、蓮蓉等,都能在粽子裡變成可口的美味。形狀多體現地域特色。

    蘇州粽子: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

    廣東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除鮮肉粽、火腿粽、蛤蔞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

    海南粽子:海南粽子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

    閩南粽子:燒肉粽、鹼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多樣作料,香甜嫩滑。

    四川粽子: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素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的四角粽。

    •不宜冷食

    粽子一定趁熱吃。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鏈澱粉含量高。糯米加熱後,支鏈澱粉會糊化,有利於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卻,澱粉會老化回生,分子間凝固加強,不容易被消化。

    •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黐牙和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點,食粽的同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與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裡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發。

  5.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 cyberfair2011 › stps01端午食粽 | 粽子的起源

    起源於中國漢族間,相傳與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為端午節應景物之一。. 粽子的歷史悠久,在戰國時已經出現。. 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吃屈原屍體。. 成為在農曆 ...

  6. 2015年6月19日 ·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中國西安的蜂蜜涼粽子。 據唐韋巨源「食譜」記載,蜂蜜涼粽子只有糯米,而且沒有餡料,是放涼吃的。 吃時要用絲線分成薄片,並澆上蜂蜜和白糖醃桂花醬作佐料。 最大的粽子是中國廣西南寧的大肉粽,每隻有兩斤重,餡料主要是肥肉和綠豆,吃起來清香軟糯。 最小的粽子在中國上海,每隻長一寸多,以火腿為餡,伴以茶食,外形嬌小玲瓏,非常可愛。...

  7. ,又稱 粽子 、 糉,是 端午節 應節食品之一,傳統以 白米 為主的食品(另外也有用 小米 或 芋頭 、 玉米 、 高粱 等穀物磨成粉),並用葉子包裹於其外,裡頭配料有 豆沙 、 綠豆 、 紅豆 、 眉豆 、 黃豆 、 臘腸 、 鹹鴨蛋 、 花生 、 栗子 、 玉米 、 冬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