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南朝 的 齊 、 梁 時代

      • 絕句一詞最早在 南朝 的 齊 、 梁 時代就已出現。
      www.wikiwand.com/zh-hant/articles/绝句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絕句一詞最早在 南朝 齊 、 時代就已出現。. 陳代 徐陵 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 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 平仄 和諧。. 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體裁沿革
    • 形式特徵
    • 格律對照
    • 典範作品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各家對其解釋並不一致,有人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中文名:絕句

    •別稱:絕詩、截句

    •形成時期:魏晉南北朝

    •流行時期:唐代

    •代表詩人:李白、王昌齡等

    •代表作:《早發白帝城》《登鸛雀樓》等

    絕句起源於漢魏六朝的樂府短章,其名稱可能來自六朝文人的“聯句”。文獻記載,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章作詩的風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一絕”,而絕句的稱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絕,這個觀念是自然形成的,從《詩經》以來,絕大多數詩都是以四句為一個段落。《詩經》里的詩,大多數是四言四句,古人稱為“一章”。漢魏時代的詩,以四句為全篇的很少,故沒有必要把四句的詩定一個詩體名詞,即四句一絕還沒有成為規格。但在較長的詩篇里,四句一絕的創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晉宋以後,由於民間歌謠的影響,詩人喜歡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現了五言四句的小詩。齊梁以後,四句一絕成為詩的規格,並給以“絕”的名稱。在南朝時代,“斷句”、“短句”與“絕(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詩。

    陳代徐陵編《玉台新詠》,收了漢代的四首五言四句詩,給它們加了一個題目“古絕句”,又收了吳均的四首五言四句詩,題目是“新絕句”。這裡反映出“絕句”這個名詞是當時新產生的。既然把四首原來沒有題目的漢詩稱為“古絕句”,就不能不把同時代人吳均的四首稱為“新絕句”了。新、古二字是作品時代的區別,不是詩體的區別。這種詩體,只叫做“絕句”。但是,作《玉台新詠考異》的紀容舒卻把“新絕句”改為“雜絕句”,又加了說明:“體仍舊格,不應雲新。當由字形相近而誤。”他以為吳均這四首絕句還是和漢代的四首同一體格,不是唐代近體詩中的絕句,所以不能說是新絕句,因此就改作“雜絕句”。理由是“新”字與“雜”字“形近而誤”。

    北周庾信的詩集裡有《和侃法師三絕》《聽歌一絕》兩首五言四句詩。庾信和徐陵是同時人,不過一在北朝,一在南朝,可見絕句在南北朝都已定名、定型,而且可以簡稱為“三絕”“一絕”。

    絕句一詞在六朝初起時,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推廣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後的事。唐代由於音樂曲調的變化,舊的樂府詩往往不能配樂,於是樂工們常將文人創作的絕句拿來合樂歌唱,這是絕句盛行於唐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發展情況而言,五言絕句成長在先。初唐四傑以及沈佺期、宋之問、李嶠、崔湜等人,已經寫出了大量情景交融、音節和婉並具有一定個性色彩的優美篇什。到盛唐,一大批名家出現。李白、王維、崔國輔構成了盛唐五絕的三鼎足,致使這一詩體日後的發展也很少能超出其範圍。

    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特點,講究平仄,押韻嚴格。 律句有四種基本句型。五言:(甲)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七言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律句的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但前提是不能犯孤平和三平調。 整句除了韻腳,只有一個平聲字,叫做“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因此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三字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 如果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字,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近體詩必須儘量避免。因此五言“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和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字。 五絕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七絕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五絕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絕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與律詩相同。 在押韻上,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絕句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也有不少尾聯用對仗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少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古絕

    古絕,即古絕句,是和律絕對立的一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是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約束而創作的。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是古絕: ⑴用仄韻(但這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但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

    五言絕句

    一、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李端《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二、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王涯《閨人贈遠》 花明綺陌春,柳拂御溝新。 為報遼陽客,流芳不待人。 四、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六言絕句

    一、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劉長卿《送陸澧歸吳中》 瓜步寒潮送客,楊花暮雨沾衣。 故山南望何處,秋水連天獨歸。 二、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蘇軾《再和二首》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時窺一斑。 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閒。 三、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王昌齡《望月》 聽月樓高太清,南山對戶分明。 昨夜姮娥現影,嫣然笑里傳聲。 四、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蘇軾《仲天貺王元直自眉山來見余錢塘留半歲既行作絕句五首送之》 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齋月明。 遙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聲。

    七言絕句

    一、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白居易《憶江柳》 曾栽楊柳江南岸, 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三、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四、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五言絕句

    宋之問《渡漢江》 王之渙《登鸛雀樓》 王維《鹿柴》 王維《竹里館》 王維《送別》 王維《相思》 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祖詠《終南望餘雪》 杜甫《八陣圖》 杜甫《絕句二首》 劉長卿《送靈澈》 劉長卿《聽彈琴》 劉長卿《送上人》 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 王建《新嫁娘詞》 元稹《行宮》 白居易《問劉十九》 張祜《何滿子》 賈島《尋隱者不遇》 李商隱《樂遊原》 金昌緒《春怨》

    六言絕句

    王維《田園樂七首》 劉長卿《送陸澧還吳中》 黃庭堅《次韻公擇舅》 范成大《枕上六言二首》 文天祥《山中六言三首》

    七言絕句

    李白《望天門山》 李白《望廬山瀑布》 李白《贈汪倫》 李白《早發白帝城》 杜甫《絕句四首》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高適《別董大二首》

  3. 2018年12月11日 · 絕句起源於兩漢,形成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朝,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 唐宋兩代,是我國經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於世,創作之繁榮,可謂空前絕後。 「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為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宋詞是怎麼由來的. 詞原本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的一種通俗藝術,晚唐五代時期的《花間集》中,已經有了詞的身影,但這時的詞還僅限於描寫浮華的生活。 宋代初期,詞沿襲了這種風格,辭藻華麗、情感細膩。 這時候的代表人物是柳永,他曾因寫」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一生鬱郁不得志,流連於歌坊青樓之間,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當時的詞還只是下流的文學,不登大雅之堂。

  4. 絕句一詞最早在 南朝 齊 、 時代就已出現。. 陳代 徐陵 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 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 平仄 和諧。. 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 ...

  5. 2022年11月11日 · 唐詩分為 古體詩、近體詩 兩種,較早期的古體詩對於格式的要求較為鬆散,後期的近體詩則對於格式的要求較為嚴格,近體詩包括絕句與律詩,對於平仄、格律、對仗及聲韻皆有一定的要求,也因格律工整,所以朗讀起來特別有節奏,呈現一種音樂之美感。 什麼是律詩? 圖片來源:Pexels. 律詩格律說明. 律詩格律要求句子的長短需一致,為「四聯八句」,且分成「五言」或「七言」。 五言: 稱作五言律詩、五律。 七言: 稱作七言律詩、七律。 五言律詩平仄.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近體詩的一種,其 要求平仄、聲律、對仗皆須工整,且需特別留意所有對句(偶數句)需要入韻,出句(奇數句)則不需入韻。 除首尾兩聯可不對仗之外,其餘皆需兩兩對仗。

    • 絕句盛行時期是什麼時代1
    • 絕句盛行時期是什麼時代2
    • 絕句盛行時期是什麼時代3
    • 絕句盛行時期是什麼時代4
    • 絕句盛行時期是什麼時代5
  6. 形成時期: 魏晉南北朝. 流行時期: 唐代. 代表詩人: 李白 、 王昌齡 等. 代表作:《早發白帝城》《登鸛雀樓》等. 體裁沿革. 絕句起源於漢魏六朝的 樂府 短章,其名稱可能來自六朝文人的“聯句”。 文獻記載,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章作詩的風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 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一絕”,而絕句的稱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絕,這個觀念是自然形成的,從《詩經》以來,絕大多數詩都是以四句為一個段落。 《詩經》里的詩,大多數是四言四句,古人稱為“一章”。 漢魏時代的詩,以四句為全篇的很少,故沒有必要把四句的詩定一個詩體名詞,即四句一絕還沒有成為規格。 但在較長的詩篇里,四句一絕的創作方法已自然形成。

  7. resource.hle.com.tw › Books › BooksResource絕句小講義-教用

    絕句小講義-教用. 一、詩的演變. 中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楚辭. 以後作品繁多,古典詩歌發展出古詩、樂府詩和近體詩,近代則發展出形式自由的現代詩。 二、唐詩四期及詩人的別稱、並稱. 唐代重要詩派絕句舉例 一 浪漫派:擅用誇張筆法和譬喻,呈現奔放飄逸的風格。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 寫實派:揭露社會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李白 早發白帝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三 田園派:吟詠山水田園,呈現閒靜淡遠的風格。 (一)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李紳 憫農) (王維 鳥鳴澗) (二)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 絕句盛行時期是什麼時代 相關

    廣告
  2. 上 Trip.com 搜尋時代及比較價格,為您的 staycation 找尋心水房間。 上 Trip.com 搜尋鄰近特薩科阿德則最受歡迎的 staycation 酒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