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9年9月9日 · 細繩紋陶文化又名繩紋紅陶文化,是個在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至四千七百年之前,分布於台灣西海岸及東海岸中南部地區的史前文化。 西海岸中南部地區意指大甲溪以南、濁水溪以北的中部地區,以及曾文溪以南至鵝鸞鼻,包括澎湖群島在內的西南部 ...

  2.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間,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 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大陸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而且是南島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果葉遺址。 細繩紋陶文化. 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到三千五百年前之間,臺灣的史前文化由大坌文化逐漸演變到另一個階段。 考古學者稱為「細繩紋陶文化」或「繩紋紅陶文化」。 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全臺灣各沿海地區,晚期沿河谷向內陸移動。 學者按各地區細繩紋陶文化的差異又區分為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陶文化等。 陶器表面的細繩紋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3. 繩紋時代[註 1] (日语: 繩文時代)指日本 旧石器时代 末期至 新石器时代,這一時期以繩紋陶器 [註 2] 的逐步使用為主要特徵。. 關於繩紋時代的開始時間,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一萬六千年前 [1]:44 、一萬三千年前 [2]:3 、一萬年前 [3]:3 、五千年前 ...

  4.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大約在距今5,500到4,200年前之間,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 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亞洲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並可能是南島語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目前尚未發現新石器時代舟船的遺留,然而證據顯示大坌坑文化的磨製石器,使用來自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石材,表現出他們優越的航海能力與島嶼間密切的交流。 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菓葉遺址。 細繩紋陶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約距今 4,200 年前),臺灣各地遺址出土的器物有明顯的差異性,大致可以可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區域性文化。

  5. 繩紋陶片在歷次卑南遺址發掘中多有所出土,卑南遺址比較深的堆積中普遍存在繩紋陶片,「搶救發掘區」等遺物密集區,常顯示出卑南文化時期的土地使用者為建築或埋葬行為擾亂更早的繩紋陶文化人遺留下來的文化堆積,使得在卑南文化生活面深度以下可能不同時期的陶片、石器混在一起,造成不同文化層釐清不易。 那麼如果可以辨識單一文化層,大致就可以在遭干擾的文化層析出個別時期的文化內涵。 卑南遺址在1992至1994年執行的發掘區,包含「遭破壞區」及一期園區試掘工作,兩次發掘工作顯示卑南遺址堆積在空間上的變化。

    • 繩紋紅陶文化1
    • 繩紋紅陶文化2
    • 繩紋紅陶文化3
    • 繩紋紅陶文化4
    • 繩紋紅陶文化5
  6. 其他人也問了

  7. 繩紋時代[註 1] (日語: 繩文時代)指日本 舊石器時代 末期至 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以繩紋陶器 [註 2] 的逐步使用為主要特徵。 關於繩紋時代的開始時間,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一萬六千年前 [1]:44 、一萬三千年前 [2]:3 、一萬年前 [3]:3 、五千年前 [4] 等多種説法。 公元前3世紀前後,日本大部分地區進入 彌生時代 [3]:13。 簡介. [編輯] 繩紋時代因繩紋陶器而得名,這一時期,繩紋文化遺址廣泛分佈於 北海道 至 沖繩 的 日本 全境。 最早發現繩紋陶器的是美國學者愛德華·摩斯(Edward S. Morse)。

  8. 逛逛博物館:史前時代流行的繩紋陶罐. 距今五千多年前,臺灣島沿岸河口各處開始出現了許多居住點,這些人群善於尋找河流附近適合製陶的原料土,以高超的技術製作精美的繩紋陶器。. 經過數千年的時間,這些遺址或遭到河流沈積物深埋水底、或受到地形抬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