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腕骨穴功效「增液止渴,利膽退黃」。 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目翳、熱病汗不出、消渴、脅痛、黃膽、瘧疾、頸項腫、手指攣臂痛、驚風、糖尿病、腮腺炎。
腕骨穴位圖解位置. 腕骨穴位 依據《針灸學》經絡與穴位記載 腕骨穴位置 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處為腕骨穴位所在之處。. 腕骨穴隸屬於十四經穴中的 手太陽小腸經,簡稱為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穴絡脈總共計有19個穴位 ...
【釋名】 穴近腕骨,故名。 【位置】 手掌尺側赤白肉際,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凹陷處。 屈腕時,當腕遠側橫紋尺側端。 《靈樞‧本輸》:「在手外側腕骨之間」; 《醫學入門》:「掌後外側高骨下陷中,握拳向內取之。 《循經考穴編》:「後溪 後二寸」; 《針灸集成》:「在手掌後橫紋頭」。 【解剖】 肌肉:外展小指肌起點外緣。 神經:尺神經的掌背側神經。 血管:尺動脈的分支(腕背側動脈),手背靜脈網。 【操作】 直刺3~5分。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疏太陽經邪,清小腸濕熱。 古典:熱病汗不出、頭痛、頸項強急、頰腫引耳、喉痹、鼻塞、鼽衄、嘔吐、消渴、脅痛、黃疸、指攣臂痛、腕痛無力、耳鳴、目翳、口噤、腰背,肘屈不可伸、涕出、痎瘧、狂、五指不可屈伸,心與小腸火盛、煩悶。
2020年10月29日 · 古人說「無濕不成疸」,痛風前提也是痰濕為患,《內經》說「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小腸經的原穴「腕骨穴」,不僅能恢復小腸泌別清濁之能,且善於清利濕熱,是為歷代治療黃疸的要穴,當然也可用來治療痛風的濕濁停滯。
腕骨穴 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腧穴之一,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赤白肉際凹陷處,在手背尺側,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腕背側動脈,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 腕骨. 腕骨 (carpal bones)位於手腕部,由8塊小骨組成,排列成兩排,近側排自橈側向尺側為手舟骨、月 ...
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 [3]。腕骨为古解剖名。本穴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杨上善引《明堂》曰:“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此起骨为腕骨,此穴名 腕骨。
參看. 《針灸學》- 腕骨穴. 出自A+醫學百科 「腕骨穴」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95%E9%AA%A8%E7%A9%B4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腕骨穴」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腕骨穴(Wanggu Point),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
腕骨穴. 手掌尺側赤白肉際,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凹陷處。 定位. 屈腕時,當腕遠側橫紋尺側端。 取穴. 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針刺手法. 舒太陽經邪,清小腸濕熱。 功效. 肘腕及指關節炎,膽囊炎,胃炎,糖尿病等。 主治.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于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於小腸。 經絡循行方向:從手走頭。
2018年1月19日 · 【腕骨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赤白肉際凹陷處。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指展肌---〉豆掌韌帶。 淺層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掌支,尺神經手背支和淺靜脈等。 深層有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穴名解說】 【腕骨穴】屬手太陽小腸經,腧穴; 手太陽小腸經 原穴。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冷降。 (1)腕骨。 腕,穴所在部位為手腕部也。 骨,水也。 腕骨名意指小腸經經氣行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 本穴物質為後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陽經原穴。 因本穴位處南方炎熱之地,小腸經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傳之熱復又氣化,氣化之氣性濕熱,同合於小腸經氣血特性,為小腸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此穴為小腸經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