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風人數隨著人口老化及生活形態改變而持續 增加因此中風後癲癇的問題也開始備受重 視在了解中風後癲癇的流行病學成因 治療方式之前首先要對中風後癲癇此一 名詞作出定義。顧名思義,中風後癲癇為病患因腦中風事 件後所出現的癲癇

  2. 前 言. 2020年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出版了台灣腦中風學會非心因性缺血性腦中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指引1,內容涵蓋非心因性缺血. 用時間可至21 天(Class I、LOE A); (3) 無法使用aspirin的非心因性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可考慮使用clopidogrel (Class IIa、LOE C-LD)或 ...

  3. 腦中風是引起成人死亡以及失能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腦中風除了會引發肢體無力,一部經功能的恢復。 本指引的撰寫由中風醫療團隊. 分的病人也會併發痙攣(spasticity)。 關於痙攣中跨領域的多位專家,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深. 的描述,依據Lance 於1990年所提出,痙攣屬. 通訊作者:陳右緯醫師,聯新國際醫院神經科暨神經醫學中心. E-mail: yuwchen@gmail.com. DOI: 10.6318/FJS.202103_3(1).0001. 於上運動神經元症候群的臨床表現,並且痙攣所造成的肌肉阻力程度,與肌肉被牽張(stretch)的速度有關2。

  4. 其他人也問了

  5. 1. 1995年美國國家神經及腦中風疾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臨床試驗發現,急性缺血性腦中風(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病人於發病後3小時內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 治療,可顯著增加中風後3個月的良好功能預後的比例1 ,自此AIS治療進入新紀元。 2008年歐洲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進一步將靜脈血栓溶解治療(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 延伸至症狀發生3 至4.5小時,仍可明顯增加良好功能性預後機率2。

  6. 懷疑是急性腦中風後,須盡速建立靜脈注射管線(IV line) 及抽血檢查,並同時盡快讓病人接受無顯影劑注射的頭部電腦斷層攝影 (non-contras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檢查 ,以幫助鑑別診斷 [1-5]。 CT可初步排除腦出血或其他腦部病變。 若對病人的處置有所幫助或因而改變治療計畫時,也可選擇腦部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磁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但是以不耽誤治療時間為原則 。

  7. 台灣腦中風學會專家共識小組. 粥狀動脈硬化血栓(atherothrombosis)為導致缺血性心臟病、週邊血管病變及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 缺血性腦中風可有數種亞型,其中以動脈硬化血栓性腦梗塞最為常見,至少50%的腦梗塞是由動脈硬化血栓造成[1],其過程中血小板被活化的程度特別明顯。 動脈硬化發生的起因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功能失常,各種不同原因的血管壁損傷,造成中皮層內的平滑肌細胞被動員而移動至內皮層,形成一種發炎- 纖維化增殖的反應。 同時「泡沫細胞」(foam cell ,充滿脂肪的巨噬細胞) ,與T細胞一起形成脂肪斑紋(fatty streak) 沈積在內皮層內。

  8.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 前 言. 本指引將根據最新臨床實證,提出和缺血性腦中風相關之血壓控制的建議,共分為六個章節( 主筆醫師): 高血壓診斷與定義( 鄭浩民醫師) 血壓控制與腦中風的初級預防( 劉濟弘醫師) 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期的血壓控制(林浚仁醫師) 血壓控制與腦中風的次級預防( 許立奇醫師) 血壓控制與大血管粥狀硬化缺血性腦中風的次級預防( 紀乃方醫師) 血壓控制與小血管缺血性腦中風的次級預防( 湯頌君醫師)指引所提出關於血壓控制的建議主要是針對缺血性腦中風的預防與急性期的預後,惟臨床上仍須考量病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來制定病患的血壓調控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