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3月24日 · 陳姓男子國中開始反覆莫名腳腫起初被診斷為痛風15年後因喉嚨腫到險窒息搶救後才確診為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2. 2020年9月10日 · 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所引起的病變,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 何一成表示,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大拇指近端關節處,突然發生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週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 台灣民眾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何一成說,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可能有2個原因,尿酸沉澱在腎臟組織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 何一成說,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 尿酸鈉鹽結晶會沉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

  3. 2019年12月19日 ·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痛風是體內過多的尿酸沉澱堆積導致的疾病如果沉積在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炎沉積在腎臟就會導致腎臟疾病。 肥胖、高血壓、藥物影響、基因、飲食、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等,都可能導致尿酸過高及痛風。 痛風發作時會造成患部紅腫熱痛,蔡文展說,痛風的取名相當傳神,有兩個特色,其一是痛風的痛非常的劇烈,患者可能會痛到坐立難安、不良於行,甚至是微風吹過都會刺痛;另一個意涵,痛風的痛「來去如風」,患者發作後會在24小時內痛到頂點,但就算不治療,3到7天內也會好。 只是,蔡文展說,約有15%人在首次痛風發作後,此生不會再發作;但有85%的人會再度發作,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視尿酸高低而定。

  4. 2021年1月24日 · 中央社蒙特婁23日綜合外電報導加拿大醫師群表示一項重大臨床試驗顯示痛風老藥秋水仙素」(colchicine能有效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並降低染疫引發併發症的風險。 蒙特婁心臟研究所(Montreal Heart Institute)昨夜發布聲明表示,這項研究的成果是「科學上重大的發現」,讓秋水仙素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可以被用來治療COVID-19非住院病患的口服藥物」。 蒙特婁心臟研究所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使用安慰劑的患者,秋水仙素讓染疫患者死亡或住院風險降低21%。 這項研究在加拿大、美國、歐洲與南美洲進行,受試患者達4488人。

  5. 2024年5月3日 ·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說這項研究證實補充微量元素鋅可減少晚期大腸癌患者服用標靶藥物引起嚴重手腳皮膚反應。 黃文冠表示,鋅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在維持皮膚健康和修復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促進表皮生長。 富含鋅的天然食物有肉類、海鮮和貝類,也可多攝取肝臟、蛋、牛奶、全穀類及豆類等。 不過,針對改善標靶藥物引起的手腳皮膚反應,仍需透過藥物補充才有較佳效果。 這項研究成果去年12月同步刊登於「美國皮膚科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及「歐洲癌症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黃文冠認為,儘管仍需更大規模研究驗證,但鋅補充確實是值得考慮的處置。 (編輯:管中維)1130503. #大腸癌

  6. 2023年3月23日 · 潘郁仁醫師說痛風石通常是長在常發作的關節位置包括手指腳趾膝蓋手肘腳踝很多人發作時痛到無法行動要請假。 知名藝人許效舜稱多年痛風發作時「痛不欲生」,韓國節目《Running Man》主持人金鐘國也因為痛風導致腎臟出問題,很多病友都是珍奶、雞排、啤酒不當飲食導致「帝王病」痛風發作,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潘郁仁醫師提醒,日常飲食需避免海鮮、內臟、動物脂肪等高普林食物以及酒類、含糖飲料、尤其含果糖的手搖飲,才能趨吉避凶保安康。

  7. 2018年6月5日 · 林子鈞指出中山醫大附醫引進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將藥物注射入血管可明顯改善患者靜脈曲張施教鏞經注射治療合併穿彈性襪1週後即改善腫脹及浮腳筋症狀林子鈞強調靜脈曲張輕則酸腫脹痛抽筋嚴重時除了會因雙下肢循環不良造成皮膚色素沉澱硬化破皮發炎濕疹等有時還會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傷口感染甚至生命危險等。 (編輯:劉政權)1070605. #林子鈞.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5日電)彰化鹿港國寶級捏麵人大師施教鏞近年左腳出現明顯蚯蚓狀浮腳筋,而且有莫名燒熱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林子鈞今天表示,診斷後是靜脈曲張引發,經採注射療法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