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書 證 《北堂書鈔.卷九八.讀書》引《蔡邕別傳》:「邕與李則遊學鄙士,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 概觀
    • 基本介紹
    • 譯文
    • 評析
    • 出處
    • 作者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意思是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中文名: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作者:孔子

    •出處:《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解釋: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孔子說:“不到他(她)努力想弄明白卻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她)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種方法重複教他(她)了”。

    這裡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覆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我們今天的老師在教學中思考和借鑑的。

    聰明的老師在向學生教授新課的時候,往往從提問或做遊戲開始,那樣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現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3.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

  4.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 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讀音zé shàn ér cóng,漢語成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出自《論語》。... 信而好古

  5. 子曰:「不憤不啟 1>,不悱不發 2>,舉一隅 3> 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解〕 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啟,開導、教導。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6.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

  7.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