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基本介紹. 中文名: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作者:孔子. 出處:《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解釋: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 隅 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她)努力想弄明白卻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她)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種方法重複教他(她)了”。 評析. 這裡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覆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2. 《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書 證 《北堂書鈔.卷九八.讀書》引《蔡邕別傳》:「邕與李遊學鄙士,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3.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

  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5. 繙譯.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啓發他。 教給他一個方麪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麪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唸和教學方法。 強調在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說明教育要因勢利導,在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思考達到一定程度時才給予引導和啓發,這樣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和領悟。 而“擧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則強調要培養學生擧一反三的能力,即觸類旁通、霛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和深化有著重要意義。 這種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

  6.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不先反覆思維,就不開啟使他通達。 不用心思考,想說而說不出來,就不點示使他表達清楚。

  7.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 擇善而從

  8. 2016年5月10日 ·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文翻譯. 孔子說:「不到學生困惑不解的時候,不去啟發;不到學生思索欲言又止的時候,不去引導。 不能舉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篇,記錄了孔子對教育方法的描述。 孔子強調在教學中應該適時啟發和引導學生,而不是無限制地灌輸知識,並且要求學生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才能繼續教學。 詞語解釋. 憤:困惑不解。 啟:啟發,指引導學生理解。 悱:思索欲言又止。 發:引導學生表達和理解。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不能舉一反三。 不復:不再繼續教導。 道德教訓. 這段話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

  9.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

  10. 子 曰 : 「 不 憤 不 啟,不 悱 不 發, 一 隅 不 以 隅 反 不 復 。」 憤,房粉反。悱,芳匪反。復,扶又反。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