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離塵、不受世慾之牽伴自在自然的心境

      • 這首詞是蘇東坡於被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 (宋神宗元豐五年 (1802))所寫的,屬眼前寫景及寓心中事,而蘇東坡一生風波不斷,因飽讀詩書,學識淵博,於是為官從政,但因不改讀書人的個性與風骨,當違背上意而上書,進而遭受牢獄之災;歷經九死一生、為官被貶及被人污陷等人生經歷後,所幸不改其超曠性格,寫出這首《定風波》,展現出離塵、不受世慾之牽伴自在自然的心境
      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16849760-201506-201603030020-201603030020-35-64
  1.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 : 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2. 2019年11月4日 · 上圖:蘇軾(元.趙孟頫繪)題解 〈定風波〉,詞牌名,詞前有序,作者蘇軾。. 此詞作於蘇軾「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 寫此詞前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後又被貶爲黃州 ...

  3. 在謫居黃州時期所寫的〈定風波〉這闕小詞,是最能表現出他對生命的體會和生活的哲思。 原詞如下: .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肆、詞意解析東坡哲理 一、定力和持守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當詞人在相田途中的沙湖道上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雨,本來帶著的雨具已先叫人拿走了,這一陣當頭的急雨令同行的人都顯現出狼狽的樣子,蘇東坡卻「余獨不覺」,一派輕鬆、毫不在意。 從這小序就表現出蘇軾過人的定力與持守7。

  4.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品通過紅梅傲然挺立的性格,來書寫自己遷謫后的艱難處境和復雜心情,表現了作者不愿屈節從流的態度和達觀灑脫的品格。 作品的顯著特點是融寫物、抒情、議論于一體,并通過意境來表達思想感情。 詞以“好睡”發端,以“自憐”相承,從紅梅的特征來展示紅梅清冷、自愛的形象。 紅梅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苞芽期相當漫長,因謂“好睡”;雖然紅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厭遲“。 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紅梅的孤寂苦衷和艱難處境。 紅梅自身也明白,在這百花凋殘的嚴寒時節,唯獨自己含苞育蕾,豈非有不合時宜之感。

  5. 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 ...

  6. 摘要. 本文主要在介紹蘇東坡所寫的《定風波》詞,有關其世間、出世間的外、內在轉折歷程,其中涉及到其早年家庭成長及求學背景有密不可分之處,造就他一生精彩又具波折的經歷。. 而從開端來認識作者生平轉折過程,從而瞭解蘇東坡的人格特質,並分析其 ...

  7. 創作背景. 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為 蘇軾 勸酒。 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於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 蘇軾元豐七年(1084)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賞析.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於質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