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西拉雅族主要有四大社,其分佈區域由北而南依次為: 蕭壠社 (八掌溪 下游到 曾文溪 下游,以 佳里 為中心) 麻豆社 (急水溪 上游以南到 曾文溪 之間,以 麻豆 為中心) 目加溜灣社 (曾文溪 到 鹽水溪 之間,以 善化 為中心) 新港社 (鹽水溪 一帶到 二仁溪 以北之間,以 新市 為中心) 在荷蘭時代的人口調查中,新港社約900人,目加溜灣社約8、900人、麻豆社約1300人,蕭壠社人口最多,接近2000。 其他社及支社. 除了四大社之外,還有一些較小的社如 大目降社 、直加弄社、卓港社(卓猴社)、大傑顛社等,其中有一些社被視為四大社中某一社的屬社或分支。
西拉雅族 (西拉雅語: Siraya),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 南島民族,主要分佈在 嘉南平原。 台灣 文字歷史上被外來者以 福爾摩沙人 (Formosan)稱呼,部分係專指其所接觸之西拉雅族人等。 [2] 清乾隆年間發生「黃教之亂」 [註 1],新港社西拉雅族頭目 大里撓 因協力平亂有功,獲賜姓封地封官,帶領部分族人遷入今 高雄市 內門區 居住。 19世紀因 漢人 爭地壓力,部份西拉雅人逐漸東遷,移住 臺東 、 花蓮 一帶。 雖遭遇漢化衝擊,仍保留傳統祭儀及語言,學術上以 平埔族群 分類之。 1990年代以來,西拉雅族發起正名運動,爭取官方承認其原住民身分。 2022年10月, 憲法法庭 111年度憲判字17號 承認其原住民身分,要求相關機關修正《原住民身分法》。 [3][4][5]
西拉雅族屬原住民平埔族群中的一族,主要有新港、蕭壠、目加溜灣及麻豆等四大社,在漢人社會文化形成以前,西拉雅族是臺灣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族群之一。
西拉雅族主要有四大社,其分布区域由北而南依次为: 萧垅社 (八掌溪 下游到 曾文溪 下游,以 佳里 为中心) 麻豆社 (急水溪 上游以南到 曾文溪 之间,以 麻豆 为中心) 目加溜湾社 (曾文溪 到 盐水溪 之间,以 善化 为中心) 新港社 (盐水溪 一带到 二仁溪 以北之间,以 新市 为中心) 在荷兰时代的人口调查中,新港社约900人,目加溜湾社约8、900人、麻豆社约1300人,萧垅社人口最多,接近2000。 其他社及支社. [编辑] 除了四大社之外,还有一些较小的社如 大目降社 、直加弄社、卓港社(卓猴社)、大杰颠社等,其中有一些社被视为四大社中某一社的属社或分支。
荷蘭時期僅記錄了先住民的社名,並依其分布的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群。 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將原住民分為北路諸羅番一至十、南路鳳山蕃、傀儡番、瑯礄十八社等十三個部落群。 直到日據時期,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的《臺灣番人事情》一書中才對平埔族加以有系統的分類,其後伊能嘉矩又著《臺灣番政志》,將平埔族的分類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為: 凱達格蘭族 (Ketagalan)、 噶瑪蘭族 (Kavarawan)、 道卡斯族 (Taokas)、 拍宰海族 (Pazzehe)、拍暴拉族(Vupuran)、 巴布薩族 (Poavosa)、阿立昆族(Arikun)、羅亞族(Lloa)、 西拉雅族 (Siraya或Siraiya)、以及馬卡道族(Makattao)等十族。
透過圖書出版、實地走訪、儀式重建等方式找回屬於自己的身分,為突顯西拉雅族文化的在地特色,於94年籌設期間原名為「五庫國家風景區」(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白河水庫、尖山埤水庫和虎頭埤水庫),基於對原住民的尊重與保存文化的表現,正式
早期平埔族人生活方式簡單,以農耕母系社會為主,在平埔各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廣、勢力最強的則為西拉雅一族,從臺南平原至恆春半島整個廣大區域都是早期學者分類的西拉雅族領域,臺南市更是西拉雅本族的根據地。
台灣原住民分佈. 早期,日本學者對臺灣原住民族的區分,依其居住的地理條件與漢化的程度,將居住在平地、而且漢化較深的原住民統稱為「平埔族」,將居住在高山、而漢化不深的原住民統稱為「高砂族」。 然後,在「平埔族」下又區分成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道卡斯族、巴布拉族、 巴布薩族 、 洪雅族 、巴則海族、西拉雅族以及馬卡道族;在「高砂族」下又區分成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 邵族 、排灣族、魯凱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等等。 平埔族群. 然而,日本學者分類中的「平埔族」,因為語言、文化、人口的消失,使得學者對平埔族群的分類產生很大的差異與爭議。
西拉雅族分佈在哪裡?西拉雅族和臺灣歷史有什麼關係?又和臺灣其他原住民族之間又什麼關係?西拉雅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事實上,西拉雅族的稱呼相當晚,原先並沒有稱為的「西拉雅」的民族。
西拉雅族分布於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北自台南縣佳里鎮、麻豆鎮附近,南達屏東縣林邊鄉一帶之平地或山麓地帶。 一般學者將西拉雅族分成三大系統:西拉雅本族、馬卡道族(Makatao或Makabau)、大滿族等三支。 西拉雅本族 西拉雅族之主要部落有:即赤嵌社(初在台南附近後移至新社附近改稱新港社。 其一部分先移往新化鎮那拔里、再移至新化、關廟及旗山、台東)、大目降社(今新化鎮附近)、卓猴社(今新化鎮、礁坑裡、其族眾有分出至旗山台東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安定鄉、善化鎮、大內鄉)、芋匏社(今台南縣山上鄉)、麻豆社(今台南縣麻豆鎮)、蕭壟社(亦名歐汪社,今台南縣佳里鎮鎮山里、海澄里與漳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