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27日 · - 育兒文章|媽咪愛. 5種NG教養法,萬萬不可! 2021-05-27 3,978 聰明教養. 分享 分享. 144. 4.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邱紹雯. 孩子的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快捨棄在氣頭上常會出現的教養法吧! 面對孩子每天不斷上演的情緒行為,家長難免焦慮、動怒,希望找尋立即見效的方式。 但心理學研究顯示,一般情緒行為的改變平均需要六週,這也代表著,當你採取某一種方式去改善孩子的行為時,是需要時間及耐心等待。 最怕的是,家長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沒有先了解孩子在各階段認知、語言、情緒發展的限制。 有了錯誤的期待,以錯誤的教養方式,加上自己過度的情緒反應,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可能將你和孩子推得更遠。 以下是常見的父母NG情緒教養方式: NG 強迫老大要分享.

    • 幼兒摒息症的成因和症狀表現
    • 疾病發作時的處理
    • 治療及預後

    幼兒摒息症,目前沒有儀器或檢驗可以診斷,確定診斷主要是靠家屬描述的病史。此外,它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推斷是因為呼吸調節系統尚未健全所導致。若孩童本身患有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癲癇;及缺鐵性貧血,疾病發作可能更頻繁,症狀也會更嚴重。 症狀表現通常是在孩童受到驚嚇、疼痛的刺激、或生氣、遭斥責後,短暫劇烈哭泣,接著呼吸便突然停止。由於腦部缺氧,臉部、嘴唇慢慢地開始變紫青色,並失去意識,身體肌肉軟弱無力;若持續更久,可能會出現抽搐現象,發作時間維持數秒鐘到數分鐘不等,多數孩童會自行恢復

    孩童第一次發作時,父母難免會倉皇失措,但請不要過度慌亂,可先透過適當的安撫或注意力的轉移,讓孩童停止哭泣並平靜下來,若發作次數頻繁,常常一哭就忘了呼吸,可錄影拍下孩子發作時的狀況,在就診時方便醫師做鑑別診斷。 而嬰兒和1、2歲以上的孩童,在疾病發作時,父母要注意的地方有些許不同。因為嬰兒會哭到憋氣,常是受到驚嚇或是疼痛的刺激所致,所以適當的安撫,就能讓寶寶停止哭泣並恢復呼吸。 若頻繁發作,父母可準備冰毛巾放置寶寶前額上,來縮短症狀出現的時間。若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至5分鐘,可透過刺激讓寶寶恢復呼吸,例如指甲用力刮寶寶腳底板、手指持續用力按壓「人中穴」。 倘若孩童出現抽搐現象,請先讓孩子側躺,以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絕對不要放任何東西到他嘴巴內!因為放置過程可能造成牙齒或牙齦受傷,放入的東西更可...

    目前這個疾病無從預防,但若發作頻繁,仍建議父母帶孩童作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心肺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缺鐵性貧血等問題。對於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孩童,經鐵劑治療後,證實可降低疾病發作頻率。 一般來說,大部分幼兒摒息症發作的症狀輕微,目前醫學上也並未發現,它會造成孩童智力不足或腦部傷害。通常在孩童5、6歲之後,呼吸調節系統發育完全就會自行痊癒。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讓父母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孩童發作時知道如何處理,並且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就醫。對於這類的孩童,教養本來就需要多花些功夫,父母有任何需要,相關醫師都能給予協助。 撰文 / 阿包醫生;編輯 / 媽咪愛

  2. lyly - 爸比/媽咪. 最近更新 2020年5月15日 18:20. 5 位媽咪關注這則討論. 高雄生安醫院的許天綸醫師去哪了?. - 《媽咪愛》育兒問答.

  3. 2024年1月17日 · 惡露的過程,大概在產後的前兩三天,顏色會是紅色的;在第四天之後,慢慢會變成褐色,量也會變少。. 通常在產後 42 天之內,顏色會慢慢改變,也有可能會有褐色、黃色反覆的出現的狀況,這有可能是跟媽媽吃的東西有關係。. 相較之下,月經不同的地方是 ...

  4. 2018年8月8日 · 0. 寶寶誕生後,該注意的事情多了好多,媽媽們千萬不能忽略『產後傷口照護』,畢竟在月子時好好照顧自己,才能更有體力面對未來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 產後怎麼補? 能不能提重物? 自然產、剖腹產傷口護理大不同。 以下就讓護理師帶領媽咪看看『產後傷口照護全攻略』,讓身體有良好的恢復吧! 目錄. 1. 自然產傷口照護重點. 2. 剖腹產傷口照護重點. 自然產傷口照護重點. 一、自然產傷口較小,復原力強. 自然生產的傷口(約五公分),比剖腹生產的傷口(約十公分)小很多,一般媽媽如果是順利生產,傷口都不會太大。 通常醫護人員每一天都會幫媽媽做評估,如果傷口有異常紅、腫,並且媽媽覺得灼熱疼痛,就表示是有別於正常自然生產會陰的傷口! 一般正常的傷口,不太會讓媽媽有紅腫的現象,除非撕裂傷太嚴重。

  5. 2017年11月6日 · 我們覺得很好理解的概念,在孩子心中可能是個難以跨越的恐懼深淵. 那我們能怎麼做? 掌握「一個原則、五個執行細節」真正照顧到孩子的心情! 原則|讓孩子相信「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沒錯, 就是很簡單又很重要的一句話:「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若能讓孩子真的「相信」這件事,分離焦慮的情況就能穩定許多. 這邊要注意: 從「知道」到「感受到」到「相信」是一條漫長的路. 像上面說的,跟孩子口頭解釋,孩子好像也聽進去了,這可能只在第一層「 知道 」 要用實際行動證明,才能讓孩子在感性層面也「 感受到 」這是真的. 最後,透過一次又一次反覆嘗試、驗證、證實的過程,孩子才會真正「 相信 」媽媽離開後會再回來.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好起來.

  6. 吼~我生氣了!. 【品格教育繪本:釋放情緒/友愛】. 大家對吼~我生氣了!. 【品格教育繪本:釋放情緒/友愛】的購物評價;kathy:故事還算有趣,但好像作用不大,孩子就慢慢練習。. 許逢家:藉由此書可以可以讓孩子懂得如何處理和釋放這憤怒情緒。.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