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字詞:四端,注音:ㄙˋ ㄉㄨㄢ,釋義: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端。 《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端也;羞惡之心,義端也;辭讓之心,禮端也;是非之心,智端也。

  2. 2021年1月18日 · 首先辭讓之心是敬人之心。 只有心懷敬意,方可行禮之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心懷敬意,無論是對父母、老師、同事、朋友、或是匆匆而過的路人,都應滿懷敬意,就像飽滿的稻穗的充滿謙卑。 其次,辭讓之心是退讓之心。 充滿敬人之心的我們,在許多事情上會表現出謙讓,退讓。 如我們見人時主動問好;乘車時,不爭先恐後,有序排隊;與他人到意見相左時,能心平氣和,等等的退讓他人行為。 最後辭讓之心還是取捨之心。 意思說,我們對於我們應該得到的東西,應欣然接受。 而對於一些不好的事物,那要堅定的說“不”。 如一些我們不應得的利益,那我們必須堅守本心,要堅定拒絕;對一些侵害公眾利益的行為或者個人,要堅絕抵制。 總而言之,辭讓之心是謙和恭敬而又愛憎分明,絕不是無原則的一味的遷就退讓。 發表回復.

    • 孟子的“四端”是指:“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即來自這四種情感,故稱四端。
    • 孟子、告子辯論時,“四端”說是否已經形成了呢?以往人們往往根據《孟子》“公都子曰”章,認為四端說是針對告子提出來的,在孟、告辯論時這一思想已經形成。
    • 如果說僅從孟子、告子的辯論中尚不足以判定“四端”說是否形成的話,那么,我們不妨再對孟子的遊歷作一番考察,看看他那著名的“四端”說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 “四端”說形成的曲折經歷,使我們對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看到“四端”說在孟子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首先,“四端”說是對儒學理論在新形勢下遇到衝擊和挑戰的回應,是對儒家仁學理論的一種發展。
  3.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論理論思想一部分。具體來講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

  4.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出自 周 ⋅ 孟子 的《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六節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

  5.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一部分。具体来讲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義」、「禮」、「智」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

  6. 2020年1月8日 · 惻隱之心,仁之端 (發端,源頭) 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 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厭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辭謝謙讓的心,是禮的發端;分辨是非的心,是智的發端。

  1. 相關搜尋

    辭讓之心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