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送別》是一首由 李叔同 根據 美國 音樂家 約翰·奧德威 的歌曲《夢迴故里》(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旋律,加之 日本 音樂 教育家 犬童球溪 所翻譯的日本歌詞版本《旅愁》,以中文寫成歌詞的 歌曲。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 學堂樂歌,廣為傳唱。 背景. [編輯] 關於《夢迴故里》的確切創作日期,一直以來說法不一。 一說創作於1851年,以表達 南北戰爭 期間對家鄉和母親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傷感。 然而,南北戰爭始於1861年,如果歌曲真的是因戰爭而有感而作,那絕對不可能於戰爭前便作成。 因此該年份的理由便變得不可靠。

  2. 2010年2月12日 · 林海音女士在其著作「城南舊事」中亦提到這首小時後唱的歌,唯其所記得的歌詞為: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 ...

    • 6 分鐘
    • 533K
    • 沙克強
  3. 送别》是一首由 李叔同 根據 美國 音樂家 約翰·奧德威 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旋律,加之 日本 音樂 教育家 犬童球溪 所翻譯的日本歌詞版本《旅愁》,以中文寫成歌詞的 歌曲。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 学堂乐歌,广为传唱。 背景. 關於《夢迴故里》的確切創作日期,一直以来说法不一。 一說創作於1851年,以表達 南北戰爭 期間對家鄉和母親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傷感。 然而,南北戰爭始於1861年,如果歌曲真的是因戰爭而有感而作,那絕對不可能於戰爭前便作成。 因此该年份的理由便變得不可靠。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歌詞內容及譯文
    • 譯文
    • 創作歷史
    • 詞作者介紹
    • 影響
    • 歌曲歌詞
    • 歌曲鑑賞
    • 社會影響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整箇中文歌詞與曲調相輔相成,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中文名稱:送別歌

    •填詞:李叔同

    •譜曲: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

    •編曲:李叔同

    •音樂風格:古典

    •歌曲語言:國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在長亭之外的古道旁邊,滿地的青草向天邊不斷延伸。晚風拂過柳梢,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在山外山之處。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壺一飲而盡,希望能夠使這剩下的歡樂達到極致,可是,(這分別的痛苦)使今晚的夢都是淒寒的。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後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後,“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捷克作曲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繫;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不僅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很強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分別都廣為流傳直到今如今,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別》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李叔同版

    送別(廣泛版本)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豐子愷手抄本

    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 豐子愷手抄本送別,歌詞是「一瓢濁酒」 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型不是標準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正是編者豐子愷。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2]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係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豐子愷版在傳播過程中,因某些人手上並沒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書,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操,因此曾發生嚴重錯訛,將“一瓢濁酒”之“瓢”,誤作“觚" “壺”與“斛”, 「一瓢濁酒盡餘歡」之典故出自《論語-雍也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載的是豐子愷用毛筆以端正小楷抄錄的, 歌詞正是「一瓢濁酒盡餘歡」, 因此應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準。

    林海音版

    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林海音版和豐子愷版差別較大。有人認為這是林海音記憶錯誤或者對原詞記憶不全,以杜撰填充。但是以林海音對童年往事的記憶能力,她斷不會忘記她一生都非常喜愛的《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我以為,林海音版的《送別》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它曾經作為林海音在北京讀書的那所國小在畢業典禮唱的儀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把它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我想是這樣的,那所國小採用《送別》作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但鑒於李叔同原詞中“一瓢濁酒盡餘歡”等句不適合兒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對“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中的“來”字有所懷疑,從意思上說此處用“還”似更為貼切,也避免和後面的“來”重複。而網上傳抄本,也確有將“問君此去幾時來”寫為“問君此去幾時還”的。

    編輯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相輔相成。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3]”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編輯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4. 2018年1月1日 · MV 攝影 製作 Photos by Music13ilove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

    • 4 分鐘
    • 1.7M
    • Music13ilove • 宇宙和諧 世界一家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夢寒草碧色,水綠波 南浦傷如何 人生 ...

    • 4 分鐘
    • 4.3K
    • Peter R Cheng
  7.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42年逝世,在 美國 以及版權期限是 作者終身加80年 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 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 公有領域。. 分类: . 中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