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游褒禪山記. 宋代: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遂與之俱出。

  2. 游褒禪山記. 朝代: 宋代 作者: 王安石. 同類型的詩文: 高中文言文 古文觀止 紀游 寫景 感悟.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遂與之俱出。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3. 2019年9月10日 · 本文題為遊褒禪山記,其實重點並不在記遊,而是借遊記之名,來闡發為學的道理和對理想的追求,充分表現宋代遊記文學的特色。 全文融合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於一體,結構嚴謹,文字樸實自然,是一篇非常具有特色的遊記文章。

  4.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遊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 該篇遊記因事見理, 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世之奇偉、 瑰怪 、非常之觀,常在險遠”更成為世人常用的名言。 該文是王安石34歲時(1054年)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遊覽了 褒禪山,三個月後以追憶的形式寫下的。 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 12年後(1070年)罷相。 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 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游褒禪山記.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處:臨川先生集. 文學體裁:散文. 作者:王安石

  5. 遊褒禪山記. 作者: 王安石. 本作品收錄於《古文觀止》和《王臨川集/卷083》. 姊妹計劃: 數據項. 襃禪山,亦謂之 華山, 唐 浮圖 慧襃,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 襃禪。. 今所謂 慧空禪院 者, 襃 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 華陽洞 者,以 ...

  6. 遊褒禪山記. 作者: 王安石. 本作品收錄於《古文觀止》和《王臨川集/卷083》. 姊妹计划: 数据项. 襃禪山,亦謂之 華山, 唐 浮圖 慧襃,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 襃禪。. 今所謂 慧空禪院 者, 襃 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 華陽洞 者,以 ...

  7.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宋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8. 本文記遊褒禪山,實際重點在寫由遊山而解發起來的感想,就是遊覽要具備幾種條件:一、要有志;二、要不隨人進退;三、要有力;四、要有輔助工具:四者缺少一件,便不能達到目的。

  9.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 华山, 唐 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今所谓 慧空禅院 者, 褒 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华阳洞 者,以其在 华山 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

  10.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