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郭雪湖 (臺灣話: Kueh Suat-ôo,1908年4月10日—2012年1月23),本名 郭金火,出生於 日治台灣 臺北廳 大稻埕 番仔溝 (今 臺北市 大同區),日治時期臺灣畫家,是台灣近代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也是 台灣 膠彩畫 的先鋒,曾與 陳進 、 林玉山 並列為「臺展三少年」 [1],也是 台灣戰後時期 籌組 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 的主要發起及創始者之一。 [2] 生平. [編輯] 1908年,郭雪湖生於 日治台灣 臺北廳 大稻埕 番仔溝 (今 臺北市 大同區),二歲時父親死亡,母親陳氏獨立撫養長大,1917年進入大稻埕第二公學校(今臺北市日新國小)就讀, [3]:170 被導師 陳英聲 發現具有繪畫方面的才華,而開始指導他學習藝術。

  2. 郭雪湖 (臺灣話: Kueh Suat-ôo,1908年4月10日—2012年1月23),本名 郭金火,出生於 日治台灣 臺北廳 大稻埕 番仔溝 (今 臺北市 大同區),日治時期臺灣畫家,是台灣近代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也是 台灣 膠彩畫 的先鋒,曾與 陳進 、 林玉山 並列為「臺展三少年」 [1],也是 台灣戰後時期 籌組 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 的主要發起及創始者之一。 [2] 生平. 1908年,郭雪湖生於 日治台灣 臺北廳 大稻埕 番仔溝 (今 臺北市 大同區),二歲時父親死亡,母親陳氏獨立撫養長大,1917年進入大稻埕第二公學校(今臺北市日新國小)就讀, [3]:170 被導師 陳英聲 發現具有繪畫方面的才華,而開始指導他學習藝術。

  3. 郭雪湖1908(明治41)4月10日生於台北大稻埕(今之延平街迪化街)的農家,本名金火,1920年日新公學校(今之日新國小)三年級時受導師陳英聲啟蒙學習寫生的基礎觀念。.

  4. 2023年11月17日 · 郭雪湖原名郭金火,1908年出生於蕃仔溝庄,蕃仔溝河道連通著基隆河與淡水河,日治時期稱為河合町。 1917年郭金火隨著母親搬遷至更加繁華的大稻埕,幼年除了可以見到觀音山及附近河流變化多端的美麗自然風光,也可以看到河面上來來往往色彩斑斕的各類舟楫。 林育淳老師講座精采之處在於,她大量使用老照片、舊報紙,加上多幀自己實際走訪踏查的照片,搭配今昔地圖,將聽眾帶回郭雪湖身處的土地與時空中,體驗郭雪湖之眼所看到20世紀初的景象,藉以說明大稻埕一帶的地景風貌與郭雪湖相關的昔日足跡。 像是以1895年的百年歷史地圖,指出蕃仔溝以及郭雪湖家的位置,並點出淡水河、基隆河及圓山所在之處,郭雪湖生長於此,能夠看到什麼?

  5. 2020年5月5日 · 台南市美術館正在舉行「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由台灣美術史專家林育淳策展,相當精彩。 在台展三少年中,郭雪湖(1908~2012年)與陳進、林玉山不同之處,是其一生從未進過美術學校,但也絕非素人。

  6. 郭雪湖 ( 台湾话 : Kueh Suat-ôo ,1908年4月10日—2012年1月23日),本名 郭金火 ,出生于 日治台湾 台北厅 大稻埕 番仔沟 (今 台北市 大同区 ),日治时期台湾画家,是台湾近代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也是 台湾 胶彩画 的先锋,曾与 陈进 、 林玉山 并列为“台展三少年” [1] ,也是 台湾战后时期 筹组 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 的主要发起及创始者之一。 [2] 生平 [ 编辑] 1908年,郭雪湖生于 日治台湾 台北厅 大稻埕 番仔沟 (今 台北市 大同区 ),二岁时父亲死亡,母亲陈氏独立抚养长大,1917年进入大稻埕第二公学校(今台北市日新国小)就读, [3] :170 被导师 陈英声 发现具有绘画方面的才华,而开始指导他学习艺术。

  7. 2020年6月20日 · 郭雪湖以戲劇化手法描繪1930年代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的中元普渡,飛舞的旗幟與林立的招牌動靜相映,搭配著洋樓與擁擠人群,敏銳地以畫筆勾勒歷史日常,構圖嚴謹,繁中有序,一幅畫繪出近百年前的繁華。 現在的迪化街與南京西路交接附近,地名叫做「鴨寮仔」,日治時代1922年台北市街改正,定名為永樂町,約莫以霞海城隍廟為中心的迪化街範疇就是當時的南街,亦是永樂町最精華地段。 郭雪湖1930年〈南街殷賑〉底稿,與最終完成的畫作相較,完成度極高。 (台灣創價學會典藏,南美館提供)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目前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北美館提供) 南街殷賑 百年前的繁華台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