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3日 · 今年 4 月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拋震撼彈,提出將以 430 億美元(約台幣 1 兆 2565 億)併購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推特曾一度拒絕且表示將採取反制手段。. 2015 年台灣封測龍頭日月光公司突然以溢價 34%、每股 45 元收購矽品精密股票約 25%,強行 ...

    • 規畫階段:將併購列為例行公事,不錯過每一次躍升契機
    • 評估階段:盡職調查、設定停購點,避開盲目併購的悲劇
    • 整合階段:購入之後還要整併,發掘綜效、習得經驗

    1. 規律性併購演習

    一般公司都是等到成長遇到瓶頸了,才開始思考要不要併購。史丹利工具是舉行「策略集思會」,訂定未來 3 年的企業策略,決定哪個事業該繼續深植實力,哪些則該仰賴併購快速成長,從而決定年度收購目標。 平時,公司則會在每周四舉行「事業發展會」,讓全球各區域的事業群主管同步更新併購案執行狀況,包括併購標的、進度,以及併購後的整合狀況等。

    2. 層層過濾併購對象

    老闆總認為,收購的公司如果能賺錢,就可以買了,接下來只要思考如何用更便宜的價格買下。 史丹利卻認為,企業在收購前,不能只看收購對象的獲利能力,還要評估收購目標能否增加企業自身的營運績效,而這又可以透過兩個層面來檢視。

    3. 檢驗組織契合性

    許多企業不太在乎新收購的公司與總部能不能契合,反正只要新公司無法配合總部,就威脅他們解散重組;史丹利會逐項分析收購對象的技術、產品、市場、營運模式、組織文化是否與公司適配,同時進一步構思不適配之處,是否有挽救的可能性。 唯有透過對比分析,才可以了解彼此的合適度,避免遺珠之憾,併購後也能降低溝通成本,為公司省錢。

    4. 以格局評估財務績效

    當被併購公司財務報表看起來太漂亮,價格又適當,企業千萬不要急著拍板定案,小心背後可能隱藏更多危機。 史丹利更關心被收購企業的表現能否長期保持穩定,並且在預期時間內達到設定的財務績效,所以該公司會在併購前,依據短、中、長期的績效來分析,避免被「財務數字」所矇騙。

    5. 展開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為客觀認識被併購企業,史丹利會組成「盡職調查小組」,在收購前親赴現場確認所有調查項目,理解收購方潛在的負債情況。 盡職調查必須針對以下事項進行評估,包括營運風險、企業策略的合理性、是否有未開發商機、產品與核心技術(專利)、交易完成後可能的綜效、骨幹人才的保障任職期限、目標企業的團隊表現、如何籌備併購後整合作業(像是誰去接管、整合方式、整合流程等)。

    6. 設定財務停購點

    有些公司常會因為特定部門的堅持,或老闆「愛上了某樁併購案」,而不惜代價買進目標公司,像明基在 2005 年愛上了德國西門子(Siemens)的「國際品牌」,收購西門子手機部門,最終以失敗收場。 為了避免企業或領導人「失心瘋」,隨著競爭盲目加價,史丹利訂立了嚴謹的估價方法,設立「停購點」,避免感情用事,以過高價格收購,或買到「地雷」公司。

    7. 派遣整合團隊

    許多企業在完成收購後,只是派個主管到新公司安定軍心,有的甚至連動也不動新企業,讓它繼續自己營運。然而,併購初期如果不妥善整頓,隨著時間愈長,兩家企業的溝通成本只會愈高。 史丹利會在收購後,由總部派一組團隊進駐新併公司,成立專案管理辦公室,負責規畫檢核點、盡職調查追蹤事項、各功能整合進度,確保相關部門落實整合工作。 這支「招降部隊」會幫助新公司調適新的行政、業務、研發模式,讓他們能夠更快適應史丹利的行事風格。有時候,遇到被收購公司比史丹利更熟悉在地市場或技術更成熟,史丹利便會啟動反向整合,將整合主導權交給對方公司,史丹利則是全力配合。

    8. 探索資源綜效

    併購後,不是把對方的市場、業務、通路或產品拿過來,就可以賺大錢,而是要創造綜效,才能一加一大於二。因此,史丹利會檢視被併購公司營運模式,分析彼此之間有哪些資源整合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史丹利觀察到,在新興國家裡,基礎建設(包括油氣、水管、電力系統、交通運輸等)的維修和保養是快速成長利基市場,全球每年商機約兩兆美元,但史丹利液壓工具幾乎都用在「建設」與「破壞」,因此決定成立「基礎設施平台」,提供解決方案給公共事業。 為了創造出新的技術平台,引導新的商業模式,史丹利先是在 1972 年,併購全球手動液壓工具龍頭阿克萊(Ackley Manufacturing Company),開展手動液壓工具事業;1984 年,併購美國最大的液壓破碎機與壓路機製造商 HED,開始生產手提式、車載式、鐵路與道路維護的液壓工具(例如鐵路、道路、橋樑、管線維修、碎地鑽孔機、抽水幫浦、鐵道測量器或是救災用鑽孔器等),還有專門回收廢五金的移動剪和抓斗。 2010年,史丹利再斥資 4 億 4500 萬美元,併購全球最大管道建設集團 CRC-Evans。該公司核心業務是製造、銷售和租賃設備,也提供路上、海上的管道...

    9. 回顧併購諾言

    整合完被收購公司後,併購尚未結束,史丹利認為還必須適時回顧,才能使下次併購的表現更好,或提早發現整併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為此,史丹利成立「指導委員會」,小併購案 3 個月為期,大併購案兩年為期,回顧每項收購案前後成效。在每月審查會中,也會分析「董事會諾言」,亦即併購時事業群對董事會提報的預期效益,像營收成長、預期獲利、期望綜效等,並從中找出往後改善方針。 當新公司表現不好,史丹利會全力解決營運問題(通常是團隊或結構問題),不會馬上想脫手。新公司與史丹利策略方針不吻合,即使業績現良好,也會被出售。 2004 年,史丹利曾以 5000 萬美元併購美國芝加哥一家做雷射量具的公司,每年都有 20%的成長。然而,併購後卻發現,這家公司在雷射量測的技術「高不成、低不就」,通路也過度依賴家居賣場。再加上史丹利併購歐洲公司萊卡失利,未能如願取得對方的高端雷射技術,擔心未來技術上會被萊卡主導,失去競爭優勢,史丹利便以策略不契合為考量,以兩億美元出售該公司。 成長必須借助併購,併購卻馬虎不得。史丹利的「完勝」帶來的啟發是:

  2. 2022年5月3日 · 近年,台灣吹起一股併購風潮,從零售業來看,全聯在 2021 年 10 月閃電公布併購大潤發,統一挾著 4 成家樂福股權的優勢,眼看就要吃下家樂福。. 而金融業也不平靜,2021 年 4 月,花旗集團宣告出售台灣的消費金融業務,並在今年 1 月宣布以分割方式,賣給 ...

  3. 2023年8月31日 · 根據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購買方對合併成本中大於合併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認定為商譽也就是說如果併購價格高於對方的帳面價值這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商譽

  4. 2022年7月15日 · 2022-07-15. 數位時代 陳映璇. 陳映璇攝影. 公平會點頭了,全聯宣布正式併購大潤發! 零售龍頭為何大舉併購? 專家解密.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2022.7.15更新)全聯福利中心去年10月宣布併購大潤發,今(15)日發出聲明宣布,經台灣公平交易委員會核准後,自法國歐尚集團、潤泰集團取得 95.97% 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收購範圍包含大潤發自有土地及建物、門市經營權及大潤發自有品牌。 此併購案完成後,台灣零售業版圖將再次洗牌: 近期台灣零售版圖即將出現重大變化,外媒披露統一集團收購家樂福台灣股權將進入尾聲,最快數周內會有結果。 傳了近 8 個月的台灣家樂福出售案,遲遲因為價格談不攏而沒有結果,為何法商家樂福會選在這個時間點賣給統一?

  5. 2024年2月21日 · 本次公開收購案,森鉅科技以每股 16.65 元公開收購電商創業家兄弟約 60% 的股份收購價格投入超越 3.47 億。 森鉅科技自 1994 年創立,經過研發與創新將多種金屬與塑膠芯材完美結合,提高複合材料應用產品附加價值,廣泛應用在各領域。 透過長年的實績經驗,持續改良創新,森鉅科技成為重要複合材料製造商之一。 森鉅科技在 2023 年的營收 56.33 億,已連續 3 年繳出 50 億的年營收成績。 在這幾十年中,森鉅科技踏入建築、室內裝飾材料產業、進而延伸至貨櫃車體以及太陽熱能材料產業,不僅專精於製造業務,也逐步跨足各項產品的買賣及貿易事業。

  6. 3 天前 · 不過,即使被奪下第一的寶座,花丸烏龍麵仍被日本吉野家認為是成長型的事業變革蛋黃區。 原因是日本烏龍麵的市場規模夠大,丸龜製麵目前擁有大約 840 家店,花丸只有丸龜製麵的一半,約 400 家,而花丸在烏龍麵專賣店的競爭品牌只有丸龜製麵,理論上只要能再贏過丸龜製麵,應該就能再次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