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 注釋
- 意譯
- 賞析
- 作者介紹
醜奴兒:詞牌 。即《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書博山道中壁:詞題。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西元1181年)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年少的時候,涉世未深,無法體會什麼是愁的滋味,總喜歡獨自登上高樓,喜歡獨自登上高樓,去感受那愁的氣氛。 為了寫作新的詩詞,沒有愁,也要勉強訴說,自己有許多愁。 如今,年紀大了,歷經世事,嚐遍愁的滋味,可痛快的傾訴心中的愁,但想說卻又說不出口,想說卻又說不出口。且暫將愁緒拋開,而只是說:「這是個好涼爽的秋天啊!」
這詞,通篇言愁。透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描述 少年與中老年人 愁 的體會不同。 「少年不識愁為何物,為賦新詞強說愁。」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尤其是年少文人。 「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而今」二字,轉折有力,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中老年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說了又有何用? 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年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 這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辛棄疾(西元1140年~西元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南宋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以恢復中原為志。然後他的抗金主張,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其詞豪放奔放,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
丑奴兒:詞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么是。“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辛棄疾 (一一四零 ― 一二零七年),字幼安,號稼(音:嫁)軒,南宋濟南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 他生於 宋高宗紹興 十年,其時 山東 已為 金 人所估據。
《採桑子辛棄疾》又稱《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
其他人也問了
什麼是《醜奴兒》?
辛棄疾為何不識愁滋味?
辛棄疾如何表達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醜陋的中國人是禁書嗎?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醜奴兒. 外文名稱:無. 作品別名:《採桑子》、《醜奴兒令》、《羅敷媚》、《羅敷艷歌》 創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處:待考. 文學體裁:詞. 作者:馮延巳 李煜 張先 晏幾道 辛棄疾等. 詞譜.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典範詞作.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釋譯文. 注釋: 1.選自《稼軒長短句》 。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 稼軒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 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