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金星蕨科 (學名: Thelypteridaceae)為 水龍骨目 eupolypods II (英语:eupolypods II) 支序之下一個 链束植物 [2] 地生蕨的 科 [3],包括物種約900種 [4]。 葉為單一或一回羽狀 複葉,下羽片多少較短。 每個小列片有羽狀小脈,相鄰兩組小脈會相連,且從結合點再長出一條連接葉緣缺刻的脈,是所謂「小毛蕨脈型」,全世界僅金星蕨科鱗片長毛 。 孢子囊堆為圓形或線形,大多沒有蓋膜。 地生蕨,葉為單一或一回羽狀 複葉,下羽片多少較短。 每個小列片有羽狀小脈,相鄰兩組小脈會相連,且從結合點再長出一條連接葉緣缺刻的脈,是所謂「小毛蕨脈型」,全世界僅金星蕨科鱗片長毛 。 孢子囊堆為圓形或線形,大多沒有蓋膜。 下级分类. 本科包括以下属: [5]

  2. kplant.biodiv.tw › 123 › 金星蕨金星蕨科

    依筆劃. ) 金星蕨科 的特徵. 科 別: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地生性,叢生或匍匐,無著生型,即使在石縫中亦必有土壤堆積。. 植株具各式單細胞針狀毛。. 葉多二回羽狀裂葉,基部羽片之基部下小羽片絕不延長。. 羽軸和葉軸溝不相通或不具溝。. 臺灣有 5 屬 43 ...

  3. 植物園特展室門口的大金星蕨. 很多人對蕨類植物的印象都是陰暗潮濕的,似乎只有光照不強的潮濕區域才是它們生活的樂園。 不過大自然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喜歡陰暗環境的蕨類植物中也有能在強光下生長良好的種類,它們有些像崖薑蕨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ex Mett.) Ching.)一樣,喜歡著生在樹木高處。 有些則像粉背蕨 (Cheilanthes krameri Franch. & Sav.)能夠適應水分缺乏的岩石環境。 甚至有些可以像雜草一樣在強光下欣欣向榮,本文主角大金星蕨就是其中之一。 大金星蕨在臺灣全島低海拔到平地都可以看見,連其他植物難以生存的都會荒廢地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是一種雜草型蕨類。

  4. 金星蕨 (學名: 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為 金星蕨科 金星蕨屬 下的一個種。 參考文獻. [編輯] 金星蕨 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Kze.) Ching.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16-03-05). (簡體中文) 擴展閱讀. [編輯] 維基物種 上的相關資訊: 金星蕨. 分類單元識別碼. 分類: . 金星蕨屬.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形態特徵
    • 分布範圍
    • 研究歷程
    • 主要價值

    金星蕨(學名: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是金星蕨科的1種。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朝鮮、日本及中南半島。根狀莖細長橫走,植株遍體密生灰白色針狀毛,葉片二回羽狀深裂,羽片披針形,基部的不縮短,下面除短針毛外滿布橙色球形腺體。孢子囊群生裂片的側脈近頂處,被有灰白色剛毛的圓腎形囊群蓋。

    金星蕨科是薄囊蕨綱中世界廣泛分布的大科之一。最早作為廣義的鱗毛蕨屬(Dryopteris)成員。1936年中國蕨類學家秦仁昌第一次在研究鱗毛蕨屬過程中,將金星蕨屬和少數和它相近的屬分出來,並於1940年建立金星蕨科。但這個科內的屬的劃分意見不一。

    •中文學名:金星蕨

    •拉丁學名: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別稱:腺毛金星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密腺副金星蕨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亞門:真蕨亞門

    植株高35-50(-6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2毫米,光滑,先端略被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15-20(-30)厘米,粗約1.5毫米,禾稈色,多少被短毛或有時光滑;葉片長18-30厘米,寬7-13厘米,披針形或闊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向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約15對,平展或斜上,互生或下部的近對生,無柄,彼此相距1.5-2.5厘米,長4-7厘米,寬1-1.5厘米,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對稱,稍變寬,或基部一對向基部略變狹,截形,羽裂幾羽軸;裂片15-20對或更多,開展,彼此接近,長5-6毫米,寬約2毫米,長圓狀披針形,圓鈍頭或為鈍尖頭,全緣,基部一對,尤其上側一片通常較長。葉脈明顯,側脈單一,斜上,每裂片5-7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葉草質,乾後草綠色或有...

    國內分布

    廣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河南(伏牛山南部、大別山和桐柏山)、

    安徽北部、東到台灣,南至海南,向西達四川、雲南。

    國外分布

    金星蕨科是薄囊蕨綱中世界廣泛分布的大科之一。

    最早作為廣義的鱗毛蕨屬(Dryopteris)成員。

    1936年中國蕨類學家秦仁昌第一次在研究鱗毛蕨屬過程中,

    金星蕨屬和少數和它相近的屬分出來,並於1940年建立金星蕨科。

    【來 源】:為金星蕨科植物金星蕨的葉。

    【功 效】:消炎止血。

    【主 治】:用於燒傷、燙傷、吐血、痢疾。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克。

    【別 名】:腺毛金星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密腺金星蕨(《台灣植物志》)、水蕨菜(《四川、貴州》)、白毛蛇、毛毛蛇、蓖子草(《四川威遠》)

  5. Thelypteridaceae-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Metathelypteris 凸軸蕨屬. 作者. TSAI, JINN-LAI and SHIEH, WANG-CHUENG. 型態特徵. Rhizomes short-creeping, scaly. Fronds approximate; laminae bipinnatifid, upper surfaces of costae not grooved; venation free, lateral veinlets in each lobe usually forked, not reaching the margin.

  6. 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Kunze) Ching是金星蕨科金星蕨属 [4]多年生草本植物 [5]。 植株高35-60厘米;根茎长而横走,顶端略被鳞片;叶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羽裂渐尖头,二回羽状深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叶脉明显,侧脉单一,干后草绿或褐绿色,羽片下面密被橙黄色腺体;孢子囊群圆形,孢子圆肾形,周壁具褶皱及细网状纹饰 [4]。 因孢子囊群生裂片的侧脉近顶处,球形金黄色如金星而得名“金星蕨” [6]。 金星蕨产于中国云南威信、绥江、大关等地,分布于中国华中、华东、华南、海南、台湾等省地,越南、缅甸、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地也有分布。 多生于海拔1000米-2000米的杂木林林下 [7]。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