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方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比理中丸更具溫中祛寒之功。 方中 乾薑 辛熱,溫中扶陽祛寒; 人參 甘溫補中而壯脾胃益氣,兩藥相配,標本兼顧為主; 白朮 燥濕健脾;炙 甘草 甘溫,配伍 乾薑 、辛甘化陽,鼓舞脾陽; 附子 辛熱回陽氣,散陰寒。

  2. 2024年3月7日 · 有人總認為附子有毒最好不要吃,然而卻有不少會員運用「附子理中湯」科學中藥至少20年以上,附子是GMP藥廠炮製過,從來也沒有中毒體驗。 當然,這個中藥也不是每天吃,每一次持續服用大約3-7天而已,最好出現症狀再服用!

  3. 附子理中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洋參、焦朮、附子、乾薑、枳殼。 主治:麻後寒痢而嘔,腹痛。厥冷吐蛔,脈沉無力。附子理中湯, 出處:《回春》卷二。

  4. 本方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比理中丸更具溫中祛寒之功。 乾薑辛熱,溫中扶陽祛寒;人參甘溫補中而壯脾胃益氣,兩藥相配,標本兼顧為主;白朮燥濕健脾;炙甘草甘溫,配伍乾薑、辛甘化陽,鼓舞脾陽;附子辛熱回陽氣,散陰寒。

  5. 基本介紹. 名稱:附子理中湯. 別名:理中湯(《醫方類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補中湯(《證治準繩類方》卷六)、參附理中湯(《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出處:《三因極—病證方論》卷二. 組成:大附子、人參、乾薑、甘草、白朮. 功用:補虛回陽,溫中散寒. 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理中湯主溫中陽,甘草人參術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回陽。 組成. 大附子 (炮,去皮臍)、人參乾薑 (炮)、甘草 (炙)白朮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口噤則斡開灌之。 功用. 補虛回陽,溫中散寒。 主治. 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方義

  6. 方中附子、辛熱,以攻散表裡之寒;白朮、茯苓、淡滲燥濕利濕以驅逐內外水毒;人參與芍藥配伍,助陽補虛,調和營衛而治惡寒疼痛。 【辨證要點】 手足厥冷。

  7. 【功效】 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 【主治】 用於亡陽證。 本品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治久病體虛,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大汗、大吐、大瀉所致亡陽證,多與 乾薑 、 甘草 同用,以回陽救逆,如 四逆湯。 治久病氣慮欲脫,或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者,每配 人參 用,如 參附湯。 用於虛寒性的陽萎宮冷,脘腹冷痛,泄瀉,水腫等證。 本品辛甘溫顏,有峻補元陽、益火消陰之效。 若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常與 肉桂 、 山茱萸 、 熟地 等同用,如 右歸丸。 治脾腎陽虛、寒濕內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瀉,常與 黨參 、 白朮 乾薑 同用,如 附子理中湯。 治脾腎陽虛的陰寒水腫,多與 白朮 、 茯苓 、 生薑 同用。

  8. 2023年8月20日 · 9 《萬病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湯 10 《鎬京直指》:附子理中湯 11 《不知醫必要》卷一:附子理中湯 切換目次 附子理中湯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

  9. 方名:附子理中湯(丸)《丸》 出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效能:溫中散寒。 適應症: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四肢厥冷、腸鳴腹痛、嘔吐泄瀉。 處方:人參5、炮附子5、炮乾薑5、炙甘草5、白朮5 (一日飲片量25公克) 。 傳統製劑加蜂蜜適量。 注意事項:孕婦慎服。 回上一頁.

  10.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湯. 【處方】 人蔘 、 白朮 、 乾薑 (炮)、 附子 (炮.去皮臍),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功效與作用】 治 中寒 中濕, 嘔逆 虛弱。.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 生薑 五片,煎至一鍾, 食前服。. 如血少加 當歸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