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釋名】 跗,泛指條狀物的末端。 穴居跟腱外緣,故名。 由於穴在「太陽前、少陽後」,依附於陽脈,故又名「附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 【位置】 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3寸凹陷處。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 太陽 前、少陽後,筋骨間」; 《針灸集成》:「在昆崑上三寸」; 《太平聖惠方》作:「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宛宛中」。 【解剖】 肌肉:跟腱外緣,深層為屈拇長肌。 神經:腓腸神經。 血管: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 【操作】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利腰腿、清頭目。 《靈樞‧衛氣》:「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

  2. 跗陽穴疼痛 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穴脈絡中,應多留意是否出現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等相關疾病症況。 任何 跗陽穴位痛 疑問,建議向中醫師諮詢病症。 跗陽穴道按摩. 按摩跗陽穴用雙手指腹力道適中按揉穴位,每次按摩約2~3分鐘即可。 具有治療腳氣、頭痛、外踝腫痛等保健功效。 來源: 經絡穴位網. 跗陽穴作用與功效. 主治病症:頭重、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痺、外踝腫痛、腳氣、腳腿痛等. 作用功效:退熱散風、舒筋活絡等.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腳氣、頭痛、外踝腫痛等. 足太陽膀胱經穴道經絡.

  3. 穴名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 解剖位置 在腓骨的後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布有腓腸神經。

  4. 付陽、附陽名意與跗陽同(何以足少陽、足陽明經的氣血交會於本穴,而經書卻不言本穴為足三陽之會呢? 這是因為本穴在人體重力場中是處於 肌肉 隆起的高地勢,所以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上行陽氣會交於本穴,陽者向上、向外而行也。

  5. 2024年7月5日 · 附陽穴為足太陽膀胱經,利腰腿、清頭目,能緩解腳瘡、腳氣病、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下肢疼痛問題;丘墟穴歸屬足少陽膽經,能舒筋清熱,改善足內翻、足踝痛、踝關節扭傷;太溪穴則能緩解足腫、足跟痛、足底痛。

  6. 沖陽穴,針灸穴位名,別名會原穴、跗陽穴、會屈穴、會涌穴、會骨穴。 乃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7. 2024年3月8日 · 附陽穴是人體經絡穴位之一,位於足陽明胃經上,是胃經的原穴。 穴位位置 傳統定位: 附陽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緣,距腓骨小頭直上 4 橫指,腓骨後緣旁開 1 橫指。

  8. 2023年9月23日 · 跗陽為經穴名(Fūyáng)。出《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付陽;《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別名外陽、陽蹻。屬足太陽膀胱經。跗陽是陽蹻脈的郄穴。跗即足背,陽為陰之對,上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足背上方,故名跗陽。

  9. 跗陽穴隸屬於十四經穴中的足太陽膀胱經,簡稱為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穴絡脈總共計有67個穴位,若跗陽穴痛即發生於此經脈部位。 跗陽穴亦稱付陽穴,附陽穴。跗陽穴英文名稱:Instep Yang,十四經穴標準定位編號:BL59 來源: 針推醫學網 跗陽穴痛

  10. 穴位歌訣: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攢竹曲差參,眉頭直上眉沖位,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督膈肝膽,脾胃三焦腎俞次,氣大關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後下,會陽須下尻旁取。還有附分在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噫譆膈關魂門

  1. 相關搜尋

    崑崙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