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陳澄波 (臺灣話: Tân Têng-pho,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台灣嘉義人, 日治時期 及 戰後時期 油畫家, 決瀾社 和藝苑繪畫研究所成員。. 1926年以一幅《嘉義の町はづれ》(現稱為《嘉義街外》)的作品,入選第七回 日本 「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簡稱 ...
陳澄波更對中國繪畫有所研究,且由於對倪雲林、八大山人等中國傳統畫家的推崇,其作品吸納轉化中國傳統繪畫特點,諸如偏重寫意、水墨線條、擦筆技法、散點透視、高遠式構圖等,並消化其所推崇的梵谷筆觸與精神,保留了「學院中的素人畫家」的真樸與
陳澄波全集. 陳澄波在五十二年的生命歷程中,留下了大批可觀的作品與史料,除了較為熟悉的油畫、水彩、膠彩等作品,也包括一般人較為罕見的炭筆素描、水墨、書法、淡彩等;而存留的史料如照片、明信片、書信等,更是見證了一個動盪時代的珍貴資產 ...
1933年,陳澄波返回臺灣定居,次年,便結合全島畫友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成為迄今仍然活躍的全臺最大民間美術團體。 而在創作上,也拋棄一切束縛,盡情地發揮自我的熱情,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
2019年8月17日 · 1931 年在上海完成的《我的家庭》(圖 8),是陳澄波家族畫像作品中唯一的全家福,畫家以俯瞰、多視點的角度,描繪全家人穿著冬衣、圍著圓桌而坐。
本作的構圖係由陳澄波在相對制高點俯瞰而成,內容主要描繪淡水河岸口和淡水小鎮的特殊風貌,可見畫面中的紅色屋瓦自右前方的前景部分一直延續到後景,而這些房舍別於西方幾何都市計劃的規矩排列,是一種具有機,並隨
出生嘉義的陳澄波在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期間,受恩師石川欽一郎的啟蒙教導,奠定日後走向藝術創作一途。 1924年陳澄波結束教職生涯遠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並於畢業後進入同校的研究所繼續深造。 1926年憑油畫作品〈嘉義街外〉入選第7屆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灣畫家入選帝展的第一人。 研究所畢業後,陳澄波選擇到上海任教,直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眼見局勢越趨動盪,遂於翌年返回臺灣。 返臺後的1934年,陳澄波與廖繼春(1902-1976)、顏水龍、李梅樹(1902-1983)等多位藝術家共同創組臺灣最大民間繪畫團體──臺陽美術協會,並定期舉辦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