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陸機在文賦》中用他的文學實踐的親身體會,生動地描述和分析了創作的心理特徵和過程,表達了他的美學美育思想。 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2. 陸機在文賦》中用他的文學實踐的親身體會,生動地描述和分析了創作的心理特征和過程,表達了他的美學美育思想。 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3. 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陸機強調創新,然而在創作上卻多模擬之作,學者張文生在《論陸機文賦》裏面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作者的理論和創作上的不平衡幷不足爲怪」、「文學原理從理論上的認識到創作中的貫徹常有一段距離」等理由來解釋,但用

  4. 其他人也問了

    • 概觀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文學地位
    • 作者簡介

    《文賦》是晉代陸機的文藝理論作品。

    該賦序言說明創作緣由和意圖,指出“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認為對寫作的認識,雖然可以借覽前人的經驗,但主要靠個人在實踐中摸索。“意物文”與“知能”的各自關係,是寫作應處理的兩大難題。接著敘述創作前的準備以及寫進入寫作過程後,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雜擾,全心投入構思,充分運用想像和聯想,而獲得形象準確的語言,極為艱難,要發掘昔日積累,尋求充分表達情志的新穎文辭。然後論創作立意,並從思想、語辭兩方面,說明寫作的樂趣,又論述文體多樣性的成因,分析十種文種特徵,論作文時注意處理的四個問題,說明創作的艱難,最後論藝術靈感及文章的作用。

    文賦(並序)

    余每觀才士(1)之所作(2),竊(3)有以得其用心(4)。夫放言(5)遣辭(6),良(7)多變矣,妍(8)蚩(9)好惡(10),可得而言。每自屬文(11),尤見其情,恆患意(12)不稱物(13),文不逮意(14),蓋非知(15)之難,能(16)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17),因論作文之利害(18)所由,佗日殆(19)可謂曲盡其妙(20)。至於操斧伐柯(21),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22),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云爾(23)。

    佇(24)中區(25)以玄覽(26),頤(27)情志於典墳(28)。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29)以懷霜,志眇眇(30)而臨雲(31)。詠世德(32)之駿烈(33),誦先人之清(34)芬(35)。游文章之林府(36),嘉(37)麗藻(38)之彬彬。慨(39)投篇(40)而援筆,聊宣(41)之乎斯文。

    其始(42)也,皆收視反聽(43),耽思傍訊(44),精(45)騖(46)八極(47),心游萬仞。其致(48)也,情曈曨(49)而彌鮮,物昭晣(50)而互進(51)。傾(52)群言(53)之瀝液(54),漱(55)六藝之芳潤。浮天淵(56)以安流(57),濯(58)下泉而潛浸(59)。於是沈辭怫悅(60),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61),若翰鳥(62)纓(63)繳(64),而墜曾(65)雲之峻。收百世之闕文(66),采千載之遺韻(67)。謝(68)朝華(69)於已披(70),啟夕秀(71)於未振(72)。觀古今於須臾,撫(73)四海於一瞬。

    然後選義(74)按部(75),考辭(76)就班。抱景者鹹叩,懷響者畢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77)。或虎變(78)而獸擾(79),或龍見(80)而鳥瀾(81)。或妥帖(82)而易施,或岨峿(83)而不安。罄(84)澄心(85)以凝思,眇(86)眾慮而為言。籠(87)天地於形內(88),挫(89)萬物於筆端。始躑躅(90)於燥吻,終流離(91)於濡(92)翰。理(93)扶質以立乾(94),文垂條而結繁。信(95)情貌之不差(96),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或操觚(97)以率爾(98),或含毫而邈然(99)。

    伊(100)茲事(101)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102)。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103)綿邈(104)於尺素(105),吐滂沛(106)乎寸心。言恢(107)之而彌廣(109),思按(108)之而逾深。播芳蕤(110)之馥馥(111),發青條之森森(112)。粲(113)風飛而猋(114)豎,郁雲(115)起乎翰林(116)。

    詞句注釋

    (1)才士,即文章之士。 (2)作,作文。 (3)竊,私意。 (4)用心,構思。 (5)放言,運用語言。 (6)遣辭,修飾詞語。 (7)良,實在。 (8)妍,好。 (9)蚩,通“媸”,即醜。 (10)好惡(hào wù),喜好和厭惡,指興趣。 (11)屬文,綴文。 (12)意,構思之意。 (13)稱物,適合外物。 (14)逮意,表達思想。 (15)知,指通曉作文之理。 (16)能,指個人實際寫作。 (17)盛藻,美文。 (18)利害,關鍵。 (19)殆,或者。 (20)曲盡其妙,窮盡文章寫作的奧妙。 (21)操斧伐柯,指借鑑前人創作經驗。 (22)隨手之變,指具體作文的靈活變化。 (23)云爾,句尾助詞。 (24)佇,久立。 (25)中區,天地間。 (26)玄覽,深刻的觀察 (27)頤,陶冶。 (28)典墳,古典。 (29)懍懍,危懼貌。 (30)眇眇,高遠貌。 (31)懷霜、臨雲,言高潔也。 (32)世德,世代相傳的德行。 (33)駿烈,豐功偉績。 (34)清,節操。 (35)芬,芳名。 (36)林府,林海,指眾多的文章。 (37)嘉,讚美。 (38)麗藻,美麗的語言。 (39)慨,有所感受。 (40)投篇,進入寫作。 (41)宣,表達。 (42)其始,構思開始。 (43)收視反聽,不視不聽。 (44)耽思傍訊,深思博採。 (45)精,精神。 (46)騖,賓士。 (47)八極,喻遠,萬仞,喻高。 (48)其致,文思到來。 (49)曈曨,天蒙蒙亮。 (50)昭晣,明顯。 (51)互進,紛至沓來。 (52)傾,傾注。 (53)群言,眾說。 (54)瀝液、芳潤,指精華。 (55)漱,咀嚼。 (56)天淵,星名。 (57)安流,平靜流動。 (58)濯,洗滌。 (59)潛浸,沉浸。 (60)沉辭怫悅,吐辭艱澀。 (61)聯翩,聯綿不斷。 (62)翰鳥,即山雞。 (63)纓,中箭。 (64)繳,生絲縷。 (65)曾,通層。 (66)闕文,古籍脫文。 (67)遺韻,佚詩之類。 (68)謝,棄去。 (69)華,通花。 (70)披,指開過。 (71)秀,以喻文。 (72)振,發生。 (73)撫,引申為搜尋。 (74)選義,按照內容。 (75)按部、就班,安排位置。 (76)考辭,提煉語言。 (77)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言或本之於隱而遂之顯,或求之於易而便得難。 (78)虎變,虎毛色更新,斑斕生色。 (79)擾,馴服。 (80)見,通現。 (81)瀾,散。 (82)妥帖,恰當。 (83)岨峿,不相合。 (84)罄,盡。 (85)澄心,潛心。 (86)眇,精。兩句言細緻思索,深思熟慮。 (87)籠,囊括。 (88)形內,胸中。 (89)挫,折服。 (90)躑躅,徘徊不前。 (91)流離,轉徙。 (92)濡(rú),漬。 (93)理,文義。 (94)立乾,樹立根本。 (95)信,真。 (96)情貌之不差,指辭與義相合。 (97)觚(gū),方形的木簡。 (98)率爾,不經意。 (99)藐然,渺茫。 (100)伊,發語辭。 (101)茲事,謂文。 (102)欽,敬佩。 (103)函,含也。 (104)綿邈,長久不絕。 (105)尺素,徑尺的生絹。 (106)滂沛,盛大。 (107)恢,擴大。 (108)按,抑按。 (109)言思慮一發,愈深恢大。 (110)蕤(ruí),草木華垂貌。 (111)馥馥,芳香。 (112)森森,樹木茂盛。 (113)粲,鮮明。 (114)猋(biāo),暴風。 (115)郁雲,濃雲。 (116)翰林,文士薈萃之處。 (117)體有萬殊,物無一量,文章之體,有萬變之殊; (118)形難為狀,眾物之形,無一定之量也。 (119)紛紜,雜亂。 (120)揮霍,疾速。 (121)程,展示。 (122)效伎,表現技巧。 (123)司,主。契,指意思相合。 (124)夸目,炫耀。 (125)奢,浮誇。 (126)愜,快意。 (127)當,恰到好處。 (128)緣情,因情。 (129)綺靡,艷麗。 (130)體物,狀物。 (131)瀏亮,清明。 (132)博約,事博文約。銘以題勒示後,故博約溫潤;箴以譏刺得失,故頓挫清壯。 (133)禁邪,禁止邪說。 (134)制放,制止荒誕。 (135)辭達,語言通暢。 (136)理舉,理合。 (137)多姿,萬物萬形,故曰多姿。 (138)會意,立意。 (139)遣言,運用語言。 (140)音聲疊代,指文辭更替,而成文章,若五色相宣而為繡。 (141)逝止,去留,指語辭取捨。 (142)無常,無窮。 (143)崎錡,艱險不安。 (144)難便,不適合。 (145)達變,通曉變化之理。 (146)識次,識別事物的次第。 (147)納泉,容納。 (148)失機,失去機會。 (149)操末以續顛,指始末顛倒。 (150)秩敘,次序。 (151)淟涊(niǎn),垢濁。 (152)殿最,次第的等級,上者為最,下者為最。 (153)指適,恰當。 (154)藻思,文情。 (155)綺合,文彩合於情思。 (156)千眠,光色盛貌。 (157)縟繡,彩色繽紛。 (158)繁弦,曲調複雜。 (159)杼軸,以織喻。雖出自己情,懼佗人先己也。 (160)苕(tiáo),草苕。 (161)穎,禾穗。言作文利害,理難俱美,或有一句同乎苕發穎豎,離於眾辭,絕於致思。 (162)牢落,猶遼落。 (163)言思心牢落,而無偶揥之意,徘徊而未能也。 (164)揥,去。 (165)榛(zhēn),小栗。 (166)楛(kǔ),作箭之木。 (167)榛楛,庸音。珠玉既存,榛楛亦美。 (168)短韻,小文,即詩。言文小而事寡,故曰窮跡;跡窮而無偶,故曰孤興。 (169)象,類。其音既瘁,其言徒靡,類乎下管,其聲偏疾,升歌與之間奏,雖復相應而不和諧。 (170)漂,猶流。不歸,不歸於實。 (171)麼,小。鼓琴循弦謂之徽,悲雅俱有,所以成樂,直雅而無悲則不成。 (172)嘈囋(zá),聲貌, (173)防露,未詳。 (174)桑間濮(pú)上之音,亡國之音。 (175)約,儉也。 (176)適,之。 (177)微,妙。 (178)襲,因。 (179)沿,因述。 (180)袂,衣袖。 (181)遣,發。 (182)華說,巧言。 (183)淑,善。 (184)常尤,纏子,董無心曰,罕得事君子,不識世情尤非也。 (185)受㰞,蚩欠,笑。 (186)瓊敷、玉藻,喻文。 (187)菽,藿(huò)也。 (188)橐(tuó),排橐,冶鑄者用以吹火使炎熾。 (189)鑰,樂器。說文曰,橐,囊也。 (190)嗟不盈於予掬,毛詩曰,終朝采綠,不盈一掬。毛萇曰,綠,王芻。兩手曰掬。 (191)挈瓶,喻小智之人,以注在上。 (192)屬,續。 (193)踸踔(chuō),無常,謂腳長短。國語曰,有短垣,君不逾。 (194)庸,常。 (195)缶,瓦器而不鳴,更蒙之以塵,故取笑乎玉之鳴聲。 (196)紀,綱紀也。 (197)遏,止。 (198)天機,自然。 (199)天機,言萬物轉動,各有天性,任之自然,不知所由然。 (200)威蕤,盛貌。 (201)馺(sà)遝(tà),連續不斷,引申為盛多貌。 (202)毫,筆。 (203)纂文曰,書縑曰素。 (204)底,著也。 (205)滯,廢也。 (206)枯木,取其寂漠無情。 (207)涸,竭。 (208)翳,奄。 (209)乙,抽,難出之貌。 (210)物,事也。 (211)戮,並。 (212)言文之不來,非予力之所並。 (213)開,謂天機駿利。 (214)塞,謂六情底滯。 (215)茲文,泛指文章。 (216)貽,傳。 (217)象,取法。 (218)文武,文王、武王之道。 (219)泯,滅。 (220)塗,通途。 (221)彌,不止,引申為到達。 (222)綸,知。 (223)配沾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山大雲多,沾潤天下,喻文有雲雨之智,似鬼神般變化多端。 (224)被,覆蓋。 (225)金,锺鼎。 (226)石,碑碣。 (227)流,譜。 (228)管弦,樂器。

    白話譯文

    我每次閱讀那些有才氣作家的作品,對他們創作時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體會。誠然,作家行文變化無窮,但文章的美醜,好壞還是可以分辨並加以評論的。每當自己寫作時,尤其能體會到別人寫作的甘苦。作者經常感到苦惱的是,意念有能下確反映事物,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大概這個問題,不是難以認識,而是難以解決。因此作《文賦》借評前人的優秀作品,闡述怎樣寫有利,怎樣寫有害的道理。或許可以說,前人的優秀之作,已把為文的奧妙委婉曲折也體現了出來。至於前人的寫作決竅,則如同比著斧子做斧柄,雖然樣式就在眼前,但那介心應手的熟練技巧,卻難以用語言表達詳盡,大凡能用語言說明的我都在這篇《文賦》里了。 久立天地之間,深入觀察萬物;博覽三墳五典,以此陶冶性靈。隨四季變化感嘆光陰易逝,目睹萬物盛衰引起思緒紛紛。臨肅秋因草木凋零而傷悲,處芳春由楊柳依依而歡欣。心意肅然台胸懷霜雪,情志高遠似上青雲。歌頌前賢的豐功偉業,贊詠古聖的嘉行。漫步書林欣賞文質並茂的佳作,慨然有感有感投書提筆寫成文。 開始創作,精心構思。潛心思索,旁搜博尋。神飛八極之外,心游萬刃高空。文思到來,如日初升,開始朦朧,逐漸鮮明。此時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華,奔注如傾。六藝辭采,薈萃筆鋒。馳騁想像,上下翻騰。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潛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辭艱澀,如銜鉤之魚從淵釣出;有時出語輕快,似中箭之鳥墜於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廣采千載不用之辭。前人已用辭意,如早晨綻開的花朵謝而去之;前人未用辭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啟而開之。整個構思過程,想像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完成構思,布局謀篇。選辭精當,事理井然,有形之物盡繪其形,含聲之物盡現其者。葳者層層闡述,由隱至顯或者步步深入,從易 到難,有時綱舉目張,如猛虎在山百獸馴伏,有時偶遇奇句,似蛟龍出水海鳥驚散。有時信手拈來辭意貼切,有時煞費苦心辭意不合,這時要排除雜念專心思考,整理思訴諸語言,將天地概括為形象,把萬物融會於筆端,開始好象話在乾唇難以出口,最後酣暢淋漓瀉於文翰。事理如樹木的主體,要突出使之成為骨幹,文辭象樹木析枝條,乾壯才能葉茂校繁。情貌的確非常一致,情緒變化貌有表現。 內心喜悅面露笑容,說到感傷不禁長。有時提筆一揮而就,有時握筆心理感到茫然。寫作充滿著樂取,一向為聖賢們推尊。它在虛無中搜求形象,在無聲中尋找聲音。有限篇幅容納無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小小寸心。言中之意愈擴愈廣,所含內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香四溢,象柳條鬱郁成蔭。光燦燦如旋風拔地而起,沉甸甸如積支筆下生文。 文章體式千差萬別,客觀事物多種多樣,事物繁多變化無窮,圓滿此很難描摹形象。辭采如同爭獻技藝的能工,文意好比掌握藍圖的巧匠,文辭當不當用他要仔細斟酌,文章或深或淺他都分毫不讓。即或違反寫作常規,也要極力描繪形象。因此喜歡渲染的人,崇尚華麗詞藻;樂於達理的人,重視語言精當。言辭過於簡約,文章格局不大論述充分暢達,文章氣勢曠放。詩用以抒發感情,要辭采華美感情細膩,賦用以鋪陳事物。要條理清晰,語言清朗。碑用以刻記功德,務必文質相當,誄用以哀悼死者,情調應該纏綿悽愴。銘用以記載功勞,要言簡意深,溫和順暢。箴用以諷諫得失,抑楊頓挫,文理清壯。頌用以歌功傾德,從容舒緩,繁采華彰,論用以評述是非功過,精闢縝密,語言流暢。奏對上陳敘事,平和透徹,得體適當。說明以論辨說理,奇詭誘人,辭彩有光,文體區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辭義暢達說理全面,但要切記不能冗長。 客觀事物千姿百態,文章體式也常變遷。為文立意崇尚冷氣巧,運用文辭貴在華妍、音調高低錯落有致,好象五色配合鮮艷。雖說取捨本無定律,文辭安排很難合適;但要通曉變化的規律、次序,就象開泉納流吻自然。假如錯過變化時機再去湊合,猶如以尾續首,顛倒混亂。如果顏色配搭不當,就會混濁不清色澤有艷。 有時下文對上文有損害,有時上文對下文影響。有時語言不順而事理連貫,有時語言連貫而事有妨。把它分開兩全齊美,合在一起互相損傷。所用辭意嚴格考較,去留取捨他細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權衡,絲毫不差合乎詞章。 有時辭藻繁多義理豐富,欲達之意卻不清楚。文章主題只有一個,意思說盡不再贅述。關鍵地方簡要幾句,突出中心這是警語。儘管講得條條有理,藉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利多弊少,就該滿足不再改易。 有時組織詞義如編彩繪,嚴密漂亮光澤鮮艷。辭采富麗象斑爛錦秀,情調淒婉如樂器和弦。果真自己沒有獨創,恐怕就要雷同前賢。雖出自個人錦心繡口,也怕別人用於我先。假如確能有傷品譽,雖然心愛一定削刪。 有時個別句子出類撥萃,象蘆葦開花禾苗秀穩。如聲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獨立,絕非庸言能夠相配。心茫然很難再尋佳句,猶豫徘徊又不忍將客觀存它捨棄。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嶺坐輝,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經整枝的灌木踢然不美,招來翠鳥也會為它增加。 文章作用很大,許多道理借它傳揚。道傳萬里暢通無阻,溝通億載它是橋樑。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揚教化使其免於泯滅。人生道路多么廣遠它都能指明,世間哲理多么精微客觀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雨露滋潤萬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簡直與鬼神相似。文章刻於金石美德傳遍天下,文章播於管弦更能日新月異。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誌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該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永寧元年到太安二年這二、三年時間裡,因諸王特別放恣,攻伐殺戮頻繁,陸機雖先後為中書郎、平原內史,但卻有著十分悽厲的慨嘆:“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在此期間,陸機曾經賦閒一年多,因而有相對安靜的時間,又有世道淡薄的心境,創作也多,容易激發起對自己、對時代的創作經驗作總結的激情,於是寫作《文賦》。

    文學鑑賞

    在早期,經史是不分家的,換而言之,魏晉南北朝之前是沒有所謂純文學的說法,就算是詩經,也要掛上“言志”來表示道德教化。有關於純文學之中的形式注重、審美觀念等等藝術特徵,在此之前,是不被受重視的,曹丕的《典論論文》開啟了文學在歷史上的獨立地位,但從“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來看,曹丕的角度是停留在雜文學的範疇,之後,陸機《文賦》從審美的觀點、技巧上的要求,承襲了曹丕的文體分類,而有所改良,並且影響了劉勰的《文心雕龍》這本批評專書,建立起完整的文學批評系統。就這一點來看,陸機的《文賦》實在是具有著承先啟後的地位。 在王夢鷗《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念》里曾經提到,“曹丕的論文是偏向文學欣賞者的立場說話…不像文賦之以一個作家正在吐露其寫作經驗”、“如果說文賦寫的是作家的寫作經驗,則曹丕所陳述的只是讀者的印象批評。”既然是寫一個作家寫作經驗,其文學要求,便很容易地可以在文章脈絡之中找到主旨,大致上,陸機的要求如下, 第一點,注重形式要求。陸機在內容上強調以意位主,同時在創作上強調以形式來表現內容,內容的要求雖然是最主要的,但是創文寫作,也應該同時注意到修辭技巧、音韻結構,不可以等閒視之。他對文章形式上的要求,從“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可以得知他對修辭的看法是主張唯美精緻;再從“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來看,可以得知他主張寫作必須賦予作品節奏、音樂。這些主張分別影響到了後世元嘉文學以及齊梁宮體的發展。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人類存在的棲身之所。而語言在某個意義程度上就是內容的表現,在文賦裏,陸機就認為言辭並非單純地只是義的附庸,而是,“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晣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這類互相影響的。陸機理論裏,形式是建構在內容這一個基礎上,除了美之外,內容也必須要真實,也就是情感的投入,其實不管是哪個時代,皆是注重言與情要相呼應,情溢於辭或者辭不達意都是有其弊病的。情感則是創作的基本要素,有了情感,才有更充實的內容,這也是陸機在一開始所要表達的物-意-文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點,深入觀察,博覽群書,培養高尚的情志。這是著重在創作過程中的預備階段,“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能夠仔細觀察周遭的環境,有所領悟,從生活中的經驗擷取智慧;在許多書籍之中,吸取前人的經驗,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方能避免“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學者劉宗敏的《試論陸機的文賦》說,“一切創作的泉源皆來自生活,作者的生活體驗愈深刻,愈豐富,文思愈是如泉涌。”閱讀和生活都是寫作的重要因素,在文賦裏面也可以看得出,它其中包含的指導意義是從總結各家創作經驗以及自己的感想所形成的。 第三點,注重原創性以及創造力,反對抄襲。這同時也涉及到了創作過程中的構思階段。“雖杼軸於予懷,怵佗人之我先。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陸機強調創新,然而在創作上卻多模擬之作,學者張文生在《論陸機的文賦》裏面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作者的理論和創作上的不平衡並不足為怪”、“文學原理從理論上的認識到創作中的貫徹常有一段距離”等理由來解釋,但用這一個角度去看待,總覺得說服力不夠。不管是那個地方、時代的文學或者藝術,都會有一個創作上共通的特徵,就是“從模仿到創作”。就如同一個學習西洋畫的學生,老師入門的課程,就是先叫學生模仿各個名畫家的代表作。創作與模仿看似茅盾,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現象,另一個學者富華在他《略論陸機文賦的文章章法論》裏,有個很準確的說法,“模擬是合理的和必要的,是初學者的前提,成熟者必備的技能,因此陸機認為,不繼承先賢哲人的思想文采就談不上創新。”模仿雖然是一個入門的基礎,但若是一味地模仿便了無新意,在“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之餘,也要小心地、適當地裁剪體材,儘量避免落入俗套,或者形成辭不達意的情況,必須擷取自鑄,古意中求取新意。 第四點,文體的選擇。從早期曹丕《典論論文》裏面的四體八類,這也是中國文體分類的開始,陸機基於這一個理論擴張,分文體為十類,並說明各類的性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誑。”一種文體的名稱約定俗成後,則該體必然會有該體的特性所在,所以一個作家對於一種文體的特徵是否能夠掌握住,便成了批評與寫作的原則。“苟達變而識次,猶開流以納泉”,在寫作的時候,如果能夠達變識次,靈感也就源源不絕。王夢鷗對於這十類的分法曾說,“這種種關係文辭氣分的構造,其實都是一般對於詩的要求。”這是從整體來說,若嚴格地分析,所謂“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才是屬於詩的審美領域,這種唯美主張,對南北朝的文學當然免不了會發生一定的影響。 從《文賦》本文來看,它的主旨在於討論種種有關於文學創作的問題,首次把創作經驗、創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寫進文學批評的議題,特別的是以賦論文,因為這些文學問題,尤其是具體的創作,必須容許有一定的空白以及模糊,因此它將賦論兩個文體結合使用,想必這是陸機有意將這一篇文章當成範本,以文釋文,這一個舉動,本身就代表著作者想要強調純粹的、審美的文學,以及追求文學獨立的思想。錢志熙《論文賦體制方法之創新及其歷史成因》說,“作者以賦作論,將論的功用寄於賦的體制之內,只是增強了賦體的功能,所以多體最後仍然落實於一體。”

    名家點評

    崔林芳《陸機《文賦》的“雅與艷”》,《文賦》首次把創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提上文學批評的議程,對文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文賦》的出現,正是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得到獨立發展之後,在大量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結晶。 南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勰(xié)《文心雕龍·總術篇》:“昔陸氏《文賦》,號為曲盡,然泛論纖悉,而實體未該。”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也是中國的審美觀念發生轉折的關鍵,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讀書人在根本上能夠對文學的特質有所了解,有著明確的認識。文學的特徵,在早期大多是以形象性為主,比較屬於表象性的,到了魏晉,漸漸地往藝術性的法方向發展,也就是純粹的美感的產生,在和清的《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藝術形象的發展》,“陸機的理論,從根本上說仍然屬於漢代表象性形象的範疇,他要求作家塑造的形象被塑物形似,但他畢竟是處於漢末晉初轉折時期的理論家。”也就因此,陸機一方面他有著深厚的舊觀念,另一方面又有急著想要跳脫舊傳統的新觀念。

    就藝術上的技巧來看,《文賦》,“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文章的構思必須巧、妍,也就是他所極力推崇的形式美的思想依據,揭示了為魏晉文學的發展趨勢及其特徵,《文賦》的不足,則在於陸機本身思想的局限,企圖在短短的一篇文章裏面,解決許多創作上的問題,顯然是有所不足的,而說到六形式主義的發展,有其歷史上的因素,個人的某篇文章也許能夠稍微影響整個趨勢,但並不是決定性的要素。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5. 2019年8月26日 · 陸機文賦》原文、譯文及賞析 - 每日頭條. 2019-08-26 由 澤光書院 發表于 文化. 陸機寫《文賦》的宗旨是為了解決創作中「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創作構思為中心,主要論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寫作的方法技巧和藝術性的問題。 自然,這樣做難免會從中流露出「形式主義」的痕跡,但是這顯然不能影響陸機在《文賦》中的貢獻。 【原文】 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譴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 每自屬文,尤見其情。 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 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 蓋所能言者具於此雲。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

  6. 2018年4月9日 · 陸機,字士衡,西晉著名文學家,出身世族,東吳陸遜之孫、陸抗之子。. 西晉太康年間與弟陸雲同赴洛陽,文才傾動一時,時稱二陸。. 曾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八王之亂時被殺,年四十三。. 〈文賦〉是一篇完整有系統的文學理論作品,全文以構思為創作 ...

  7.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 孫吳滅亡後出仕晉朝司馬氏政權,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