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字詞:韋編,注音:ㄨㄟˊ ㄅㄧㄢ,釋義:韋,熟皮。 舊時或用韋繩編聯簡冊,因此「韋編」可以作為書籍的代稱。 《晉書.卷七五.列傳.韓伯》:「協宣尼之遠契,翫道韋編。

  3. 借代法: 1.以偏代全. 例:韋編三絕→「韋」是牛皮,「編」是繩子,用繩子把皮革串起,在上面寫成一本書。 以「韋編」借代「書」,這是以偏代全,以少代多. 2.約定成俗. 例:桃李滿天下→桃李就是學生,一開始可能是譬喻法,老師教的學生很多,多如桃李。 久而久之,我們看到這句話時,桃李就是學生,沒別的意思,這是約定成俗. 一、風的借代: 1.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 2.東風無力百花殘→春風. 3.瑤琴一曲來薰風→夏風. 4.南風吹來→夏風. 5.金風颯颯→秋風. 6.昨夜西風凋碧樹→秋風. 7.朔風野大→冬風. 8.北風呼呼→冬風. 二、年齡的借代: 1.周晬 (ㄗㄨㄟˋ)→小孩出生一周歲. 2.始齔 (ㄔㄣˋ)之年→七、八歲. 3.舞勺 (ㄓㄨㄛˊ)之年→十三歲 (習舞之年)

  4. 成語: 韋編三絕 [正文],注音: ㄨㄟˊ ㄅㄧㄢ ㄙㄢ ㄐㄩㄝˊ,釋義: 韋,熟皮。. 舊時用以串聯竹簡成冊。. 「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致使編竹簡的皮繩多次斷裂。. 語出《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 後用以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 概觀
    • 基本介紹
    • 解釋
    • 成語故事
    • 成語典故
    • 成語評說
    • 古琴曲

    韋編三絕,讀音是wei bian san jue,是一個漢語成語,釋義是。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中文名:韋編三絕

    •外文名:Study diligently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詞性:褒義詞

    •用法:做謂語、賓語;指人讀書勤奮

    •結構:主謂式

    釋義

    編聯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比喻讀書勤奮。此外,“韋編三絕”也可指穿聯甲骨的牛皮斷了多次。本義不一定是穿聯竹簡。

    典故溯源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注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母只好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麼的,去學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輕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國的齊景公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乾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到齊國後,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想把孔子留下來。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

    但是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對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併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這些國家的國君沒有一個採納了孔子宣傳的政治主張。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么,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十翼"、"皆非聖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後,對十《易經》和《易傳》的寫作年代和作者的問題,成為學術界持久爭論的問題。許多人否定孔子與《易傳》的關係,進而否定孔子與《周易》的關係。

    一般學者認為《易經》作於殷末周初,而《易傳》則成於戰國時代。《十翼》雖非孔子一人手筆,《易經》、《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係卻難以否定。

    《左傳》、《國語》記載,春秋時期的人引《易》占卜論事,就有二十餘條,通《易》學的人分布於周、魯、衛、鄭、晉、齊、秦各國,說明當時流行《易》學,學習者甚多,可能還是一種時髦。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作為周遊列國的大學者孔子怎么會不學《易》、不談《易》呢? 《史記·儒林列傳》還記載孔子的傳《易》系統。孔子傳《易》給魯國商瞿,商瞿六世傳到齊人田何。田何傳東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傳葘川人楊何,楊何又傳給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葘人主父偃。《漢書》把《史記》省略掉的中間四世補齊,他們分別是:東魯橋庇子庸、江東{馬乾}臂子弓、燕周醜子家、東武孫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六篇,分別是《二三子問》、《繫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據廖名春考證,這些應為戰國中、後期的作品,不會晚於《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二三子問》中,記載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從以上資料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讀《周易》,而認真鑽研《周易》,以致韋編三絕。還向學生傳授過《周易》。傳統說法,孔子作《十翼》,後人對《十翼》進行研究,發現與傳統說法不一致之處,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書,不可能寫"子曰"。可以作這樣的推測,開始,孔子口講,經幾代傳授,到戰國中期,傳《易》者寫於竹帛,才真正成書。傳《易》者採納了孔子以來歷代傳《易》者的說法,整理成系統的《易傳》,稱孔子所傳,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歷代傳《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寫,就認為《易傳》孔子無關,是不妥當的;相反,如果認為它是孔子所傳,其中每一句話必定是孔子所寫,也未必妥當。

    成語示例

    《韋編三絕》為一首古琴曲,又名《讀易》、《秋夜讀易》,由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演變而來。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老夫子「讀《易》,韋編三絕」。

    夫子晚年開始讀《易》,對其內容、要點、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後,又給弟子講解,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把串連竹簡的熟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多次。

    即使如此,孔子還謙虛地說:「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意思是說:假如再給我幾年的時間來研讀易經,那么我對於易道,就可以彬彬然而文質俱精了。「學無止境」,夫子在幾千年前就給我們作了最好的表演。

    《韋編三絕》,不論文字還是琴曲,都是對夫子一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一種呈現,更是勉勵鞭策後人契入聖賢心境的絕佳教材。

    夫子一生孜孜以求,推行「仁道」,晚年講學,有弟子三千,其中傑出的有七十二賢人。後世評價夫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尊其為「大成至聖先師」。

  5. 2022年5月20日 · 旁借有「以事物的特徵或標誌代替事」、「以事物的所在或所屬代替事物」、「以事物的資料或工具代替事物」、「以事物的作者或產地代替事物」對代有「...

    • 12 分鐘
    • 898
    • 大概國文
  6. 字詞:韋編,注音:ㄨㄟˊ ㄅㄧㄢ,釋義:韋,熟皮。 舊時或用韋繩編聯簡冊,因此「韋編」可以作為書籍的代稱。 《晉書.卷七五.列傳.韓伯》:「協宣尼之遠契,翫道韋編。

  7. 詳細釋義. 古代用竹簡書寫,用皮繩編綴稱“韋編”。.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絶。. ”后以“韋編”借指《易》。. 唐 楊炯 《<王勃集>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 ” 唐 許渾 《元處士自洛歸宛陵山居》詩:“ 紫霄峯 下絶韋編,舊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