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鳳鼻頭遺址,正式文化資產名稱為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位於現今台灣 高雄市 林園區中門里的史前遺址,遺址坐落在中坑門聚落北側的台地上,地處鳳山丘陵南端,面積達9.7公頃 [1]。
鳳鼻頭,是 高雄市 小港區 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最南端。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大坪里東南部、坪頂里東北部 [1][2]。 鳳鼻頭因坐落於 鳳鼻山 前方山腳下,以及先民建置聚落時,常以頭、尾來表示相關位置,因而得名。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鳳鼻頭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溪邊厝庄」,隸屬於 鳯山下里。 該庄西北與 大林蒲庄 為鄰,北及東北與 中林仔庄 為鄰,東邊一小段與 王公廟庄 為界,東南邊為 港仔埔庄,西南邊臨 台灣海峽 [1]。 1901年(日治 明治 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 鳳山廳。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大林蒲區」,隸屬於斗六廳。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大林蒲區改隸屬於 台南廳。
涵蓋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的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以及鳳鼻頭文化3個文化層,具體呈現台灣西南部史前文化的連續發展樣貌。 現況
鳳鼻頭考古遺址位於鳳山丘陵南端前緣緩坡處,為一處海升後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台地,屬於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地質。談起鳳鼻頭考古遺址的重要性,考古監管員說:「它可以對應距今約6000年至2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是臺灣南部最早建立史前文化層序的 ...
1、鳳鼻頭(中坑門)遺址位於本市林園區中門里中坑門聚落北側,鳳山丘陵南端前緣緩坡處,為一處海升後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台地,至今約有3500~2000年的歷史,在日治末期由日人考古學者坪井清足於挖掘壕溝時被
‧ 鳳鼻頭遺址,早先稱為「中坑門遺址」,是金子壽衛男在1940年調查貝塚遺跡時發現的。 1943年國分直一曾到此田野調查。 但另有資料顯示,遺址文化層堆積的揭露,是坪井清足在此地服兵役,因挖掘作戰防禦工事而發現的。
根據鳳鼻頭遺址所出土的遺物、聚落型態與生業型態、以及年代資料可以勾勒出一個概括的輪廓:最早期的大坌坑文化時期(約4700-5200B.P.),聚落範圍不大且因為文化層厚度的關係,我們可以發現該聚落的居住使用時間並不長。
2009年9月9日 · 鳯鼻頭文化是鳳鼻頭遺址中較晚期的史前文化,以出現貝塚和紅褐素面夾砂陶為主要的特色,並有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等。 器型有罐形器、杯形器、碗形器等,並有陶紡輪。 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錛、石刀、石鏃、網墜、玦和石環等,此外骨器則有骨尖器。 從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Chang et al.1969:41-52、60-132)對地層及遺物的討論,鳳鼻頭遺址中的鳳鼻頭文化層可以再細分為兩個時期。 一、 早期階段陶器以夾砂灰陶為優勢,地層中見有少量之大型貝類,年代則約距今3400-2900年前; 二、 晚期則以夾砂紅陶佔優勢,貝類不僅數量增加許多,且種屬類別也增加許多,但是在體形上則有小型化的情形;年代則約距今2900-2400年前。 在整個鳳鼻頭文化期,生業型態上表現出對農業的依賴。
張光直先生鳳鼻頭大坌坑發掘報告圖版︰鳳鼻頭遺址P地點,龍山形成期房屋西南角的七個柱狀結構(圖上側為北方,每正方形各邊2公尺;虛線圓圈表該處原應有柱卻無柱,可能為出入口所在,虛線區域為龍山形成期地層底部的兩個槽,其義不明)Human Bones in the
鳳鼻頭遺址,正式文化資產名稱為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位於現今台灣高雄市林園區中門里的史前遺址,遺址坐落在中坑門聚落北側的台地上,地處鳳山丘陵南端,面積達9.7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