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18年6月25日 ·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5)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 (7)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8)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2019年7月29日 · 總角: 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黃口 :10歲以下。 幼學 :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外傅之年 :兒童10歲。 ... 金釵之年: 女孩12歲。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舞勺之年: 少年13至15歲。 《禮記》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
2018年2月27日 · 8、9歲至13、14歲的少年。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詩經》中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2020年7月18日 ·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
黃童:因幼童毛髮未黑,故稱為「黃童」。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孩童,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 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總角、總髻、總丱:髻,音(ㄐㄧˋ)。 丱,音(ㄍㄨㄢˋ),小孩束髮成兩角的樣子。 古代男女未成年之前,頭髮束成兩結,狀如角,故稱。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 垂髫:髫,音(ㄊㄧㄠˊ)。 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故稱垂髫。 聚沙:兒童愛玩泥沙,故稱聚沙。 齠齔:齠,音(ㄊㄧㄠˊ);齔,音(ㄔㄣˋ)。 兒童乳齒脫落,更換新齒的年紀。 蒙稺:稺,音(ㄓˋ),通「稚」,本義為晚植的穀類,引申為幼禾。 觹年:觹,音(ㄒㄧ),古字「觿(音ㄒㄧ)」,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 用骨、玉等製成。
2021年4月8日 · 隨著年齡增長,攝入營養逐漸豐富,發色也逐漸變黑,於是黃髮期便成為一個年齡段的標誌。 現代人對於黃頭髮趨之若鶩,競相染髮,可古人卻把黃髮視作年幼的象徵,遂有黃毛的戲稱。 發色變黃並非只是小孩子的特有現象。 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頭髮也容易變為黃色,皮膚白皙的人頭髮更易發黃。 人們把老年人由白轉黃的發色視作了長壽的標誌,常用「黃髮」敬稱老年人,這可和「黃毛」的語言色彩大相徑庭。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就曾寫道:「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分別指的是老人和小孩,可不是全指幼兒啊。 人們還常用黃耄、黃耇等詞語同指老人,早在《詩經》裡已提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的詩句,宋代王安石也有詩句說:「後會敢期黃耇日,相看且度白雞年。 」這種稱呼在古代舉不勝舉,反映了古人的樸素認識和稱呼習慣。
2019年6月28日 · 一般而言,考試最喜歡考的是 垂髫、始齔、提攜、荳蔻、束髮、及笄、二八年華、破瓜、弱冠、強仕、黃髮,以及論語中孔子各階段學問境界的年齡借代,至於學生容易出錯、或較為陌生的幾個代稱,則是 湯餅、舞勺、慘綠少年、摽梅、學易、頒白、懸車
2020年12月13日 · 長壽老人——黃髮。語出《詩經》:「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最後,關於「耄耋」。如今一般指八九十歲的老人。而在古代,對此有不同說法。耄,從70到90歲的說法都有。《禮記.曲禮上》:「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
字詞:黃髮,注音:ㄏㄨㄤˊ ㄈㄚˇ,釋義:人老後頭髮由白而黃,是高壽的象徵。 亦用以指老年人。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長壽老人——黃髮。語出《詩經》:“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最後,關於“耄耋”。如今一般指八九十歲的老人。而在古代,對此有不同說法。耄,從70到90歲的說法都有。《禮記。曲禮上》:“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