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臨床意義】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 (1). 過敏性疾病: 支氣管哮喘 、 藥物過敏 、 蕁麻疹 、食物過敏、 血管神經性水腫 、 血清病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 寄生蟲 病: 血吸蟲病 、 蛔蟲病 、 鉤蟲病 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達10%或更多。 某些寄生蟲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倒置白細胞總數高達數萬,90%以上為嗜酸性粒細胞,為嗜酸性粒細胞型 類白血病反應. (3). 皮膚病:如 濕疹 、 剝脫性皮炎 、 天皰瘡 、 銀屑病 等可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輕中度增高.

  2. 嗜酸性球(英語: Eosinophil, Eosinocyte 或 Acidophil,全稱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是顆粒球中含有嗜酸性顆粒的一種,其他兩種是嗜中性球和嗜鹼性球。 嗜酸性球(eosinophil)有微弱的吞噬能力,但因缺乏溶菌酶,故基本上無殺菌作用。

  3. 嗜酸性粒细胞 (英語: Eosinophil, Eosinocyte 或 Acidophil,全稱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是 粒细胞 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的一种,其他两种是 中性粒细胞 和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有微弱的吞噬能力,但因缺乏溶菌酶,故基本上无杀菌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1、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發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催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于该病变局部,进而嗜酸性粒细胞从三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产生和释放 前列腺素E,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二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排出的颗粒,使其不能发挥作用;三是释放组胺酶等,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 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 2017年6月26日 · 臨床意義與用途: 1. 過敏寄生蟲感染氣喘時會上升。低嗜酸性球 (Eosinopenia) 見於 Cushing ’ s disease、休克與 ACTH 注射後。 2. 本測試常用來: (1) 協助診斷過敏反應。 (2) 協助診斷寄生蟲感染。 (3) 協助診斷布魯氏桿菌病 (brucellosis) 與某些

  5. 醫言有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中風, 心事新知, 心瓣膜病, 心臟衰竭. 【明報專訊】「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屬白血球一種,科學家仍未完全了解其功能。. 血液「嗜酸性粒細胞」數量絕對值0.5單位以上即屬超標。. 多種原因可引致「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增加 ...

  6. www.sem.org.tw › EJournal › Detail台灣急診醫學會

    2020年10月26日 · 嗜酸性白血球血症(eosinophilia)定義為絕對血球計數>500/μL,而不是依據百分佔比;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定義為絕對血球計數>1500/μL。 初步評估需判斷是否侵犯重要器官如,心臟血管、中央神經系統、呼吸道,其他常見受累器官則為皮膚與腸胃道。

  7. 2024年8月1日 · 臨床意義/ 實驗室解釋 ECP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increase during inflammatory rections marked by activated eosinophils. Several studies report high correlations between ECP levels and clinical asthma symptoms and severity of certain skin disorders, such

  8. 臨床意義 血清中嗜伊紅性白血球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對於有季節性鼻炎、過敏及氣喘患者是否變得更嚴重有很高的偵測力。 因此監測ECP的濃度可以協助醫師判斷疾病是否有惡化的情況,做更進一步的追蹤與治療。

  9. 臨床意義與用途: ECP 是嗜酸性白血球顆粒中的高細胞毒性蛋白。嗜酸性白血球是 產生哮喘炎症的主要細胞。發炎過程中,氣道中的嗜酸性白血球活 化,即發生脫顆粒作用,釋放ECP,導致氣道上皮損傷,並進而增加 氣道的過敏性,引起氣道慢性炎症。

  10. 1. 此項檢驗係針對周邊血液的Eosinophil血球型態加以鑑別及計算數量。 2. 血液中的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常和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及皮膚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