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25日 · 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物聯及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數位轉型」被認為是促進地方發展的方式之一,藉由科技導入偏鄉、串連產業鍊,期望能促進人口回流,並振興地方經濟。 不過,在正式進行數位轉型之前,政府和民間需要「前置作業」縮短城鄉習慣落差,還得做通盤性調查、與地方對話,才能找出地區特色及資源,進行最適合的規劃。 在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與數位接軌最快的方式,就是讓年輕人直接回鄉參與發展。 但為了討生活,自古年輕人就蜂擁而至都會區,被迫面對每天車水馬龍的都市景色,並忍受高物價高房價。 有人肯定想過回鄉創業,但 要做什麼內容、有多少資金 ,卻成為一大難題,甚至突然發現,自己其實 對家鄉的特點了解甚少,遑論回鄉做長期規劃 。

  2. buzzorange.com報橘

    「報橘」旗下共有三個主題社群,包括《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 CitiOrange 公民報橘 》,以及《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三個媒體社群,持續提供各領域的創新趨勢與觀點,協助新世代台灣人提升競爭力為主要任務。

    • 日治時期規劃了台灣的農產區域
    • 民間早已自行區分出傳統產地
    • 日本農民就像公務員一樣收入穩定
    • 北海道哈密瓜的行銷
    • 政府設計各種讓農戶自產自銷的策略
    • 在交通要道也設立農作直賣所
    • 農作物的加工商品展現創意
    • 各地的差異化種植吸引不同遊客
    • 那臺灣呢?
    • 推薦閱讀

    在日治時期出版的《農家概覽》中,就已經對台灣不同地區的適種農產,有所調查,有所規劃,構成台灣農業體系的產銷雛形。 戰後6年出版的物產分布圖,說明當時的農業樣貌,但是70年後,全面大亂,年年紛爭。 日本的台灣農業夢,終究無法實現!但是戰敗回國之後,依舊推行著分區生產的構想。

    其實,也不是日本政府多強制分區生產,而是在一些傳統作物上,幾百年的生產歷史,民間早以風味、口感、特色,自行區分出傳統產地。 像在一家日本雜貨店內,看見各式雜糧販售,店家插牌標示產地,各個農產有特定產區。這樣產地的分類,在這家百年老店,不是隨便插牌,而是已經插了 3 代,形成日本居民根深蒂固的產區分別,要翻盤取代,其實不太容易。 日本各地有各地的主要物產,因為產地區分穩定,農民很習慣固定生產特定作物,不太會看價格一窩蜂追種。因此,分區產地,固定種植,日本政府容易預估產量,甚至農協能夠進行契作種植。 日本農業很少拼價格搶種,多數是訂價格穩種,如果沒有氣候因素干擾,一年產量相當穩定。 日本有種植產量的參考機制,農民能夠上網查閱全國產量資訊,進行種植規劃。農協、合作社、產銷班等固定銷售管道,也能預估...

    因此,像是北海道小麥生產,何時種,種什麼,收多少,賣多少,成為一種慣習,造就日本農民像公務員一樣,收入相當穩定。 很多人一定覺得日本農民傻,不會搶種賺錢! 但是,日本農民一點都不傻,在農協、合作社等銷售管道的算計下,深懂飢餓行銷策略,再好價也不會拼量,導致價崩,而是維持產量,讓市場競價。 那不搶種拼量多賺,農民賺什麼?北海道夕張哈密瓜有著好解答!

    北海道不只夕張產哈密瓜,其實日本也不只北海道產哈密瓜,但是夕張哈密瓜的品質與行銷,拉抬名氣,連帶十勝、富良野的哈密瓜,價格都跟著都水漲船高。 水果出名,價格高漲,一般經營之道,就是追價生產,但是夕張哈密瓜,卻是反其道而行。價格越高,產量依舊平穩,甚至更加要求品質。在北海道看見哈密瓜介紹,不是只比甜度、綿密度,而是算到瓜皮的網紋密度,才瞭解日本農民的龜毛(堅持)。 換句話說,價格好,不是拼量,而是拼更好品質,衝出更高價,成為增加收益之道。 一位日本朋友分析這樣的現象,反應日本農村的實況,因為日本和台灣一樣,農村人口消退,增產加大種植面積,對農民也是辛苦,特別是需要人工管理的作物,種越多,人工越多,人工費用很貴,於是反過來穩住產量,提昇品質,成為適應農村現況的作法。

    農民乖乖種,行銷穩穩賣,政府無事無責,就成日本農業的現實?倒也不是! 傳統上,農作透過產銷體系售出,但是近年日本發起「地產地銷」的措施,就是鼓勵農民擺脫產銷體系,走上自產自銷的方向。 許多地方合作社扮演重要角色,像是在風景區設立農民直賣所,讓合作農戶生產作物,直接上市銷售。 這種風景第一線搶生意的作法,除了政府法令上修正,許可農民在田區設立直賣所,更重要是鼓勵農村回鄉或入鄉的新農人力,有能力運送配銷、合作經營直賣所,讓利潤直接回到農民身上。 別小看這些直賣所,在一些農鄉風景區,遊客動輒數百萬,直賣所農作不只是賣一次,而是可以訂購一整年,利潤相當驚人。

    另外,日本很早就有道之驛的設計,就是在國道、縣道等交通要道的休息站,設立農民農作直賣所。 這些農作不見得專賣遊客,而是針對利用道路上下班的周邊居民,路經休息站,容易好停車,方便購賣家庭的食物。換個角度說就是道路旁的菜市場,而且是周邊農地,新鮮直送的果菜。 但是要強調,道之驛絕對是農民合作直營,無論是以合作社、產銷班名義經營,政府提供道路休息站的國有地,回饋當地農民直營,不是標租給通路業者,再找來農民抽取高額租金,設攤販賣農作,那樣完全失去幫助當地農民的本意。

    農作物生產,其實最大銷路,不是鮮食,而是各種加工商品。 加工商品的功用,不只是提升價格,更重是可以讓產量變產品,並且延長作物的食用壽命。 但是,加工產品不是只是送去加工作罐頭,而是研發各種吸引人的農作加工品。在日本,研發加工品,幾乎成為農村、加工廠的全民運動,除了傳統加工食物的製造,研發更多樣、更新奇、高好吃的農作加工品,幾乎成為各個農村拼生死的法寶。 日本推動的地方創生,農產加工品的研發,成為地方經濟創生的重要主軸,政府鼓勵有食品開發能力的人員下鄉,甚至進行名廚的城鄉交流,或是讓負責農事的公務員、地方農青接受食品開發課程。 於是,各式地方農產加工品不斷出現,各種口味、花樣紛紛出爐,加大產區加工品的差異化,讓眾多台灣遊客到日本,覺得那裡都好好吃,還有隱藏版、限地版的美食,不會像台灣鳳梨酥,從...

    拓展農作銷路,日本不是過產就送自衛隊、學校狂吞,而是透過分區生產,穩定生產,提升品質,擴大加工來進行,有些是民間合作,有些是政府幫助,都是有計畫進行,不是被罵就亂幫一通。 最後,回到產區圖。大家以為一張圖,就決定百世生死,農民分區定量乖乖種!那可小看日本的心機。 一開始不就說,這張產區圖的許多農作,就是百年來,慢慢引種進台灣,或是台灣原生種,不斷研究改良,適地適種的結果。雖然是分區種植,但是隨著改良,也會有新作物的出現。 就像鳳梨,這種亞熱帶作物,日本原本是想統治台灣,就可以國產國銷,鳳梨吃到飽。但是打敗仗回了國,日本要吃鳳梨,就要國外進口,原本和台灣買,後來改購菲律賓、泰國、中國,甚至在東南亞找地耕作。 其實,在日本沖繩已經不斷研發適種鳳梨,以日本農業技術,改日不僅讓沖繩多添一項地產,甚至...

    台灣一直吵!作物生產過量,產銷失控,已經是事實! 不論是天候問題,還是市場萎縮,政府就是在出錢搶救的應急,救了一種水果,還有一種水果,救完了今年,明年再來一遍。 作物過產,問題不是花錢消災,或是痛罵假新聞,而是真切的檢討分區適種,生產總量,產銷管道。有些該管制,有些該限制,有些該輔導,有些該幫助,都是政府和民間要相輔相成的工作。 特別是,如何建立良性農作生產機制,讓農民朝品質、直銷、加工競爭,越來越擺脫過產的夢魘,成為政府必須「先推一把」的施政,如果不推不管,讓台灣農業陷於搶種拼價、過產跌價的境底,農民無法自立。當然一出事!就是政府要收爛尾,一年收過一年,一個政權換過一個政權! 一張物產分布圖,讓人想很多,為何70年前可能引燃的農業花火,70年後變成官民互罵的農業怒火! 現在的台灣物產分布圖...

    【農作物比農民健康】沒有勞、健檢,台灣農夫頂著全身病痛種田餵飽我們 菜農怒轟辛苦收成卻賣不掉放到爛!為什麼農作物生長快反而讓農民難生存? 只要農民善用 AI 的新功能,就可以打造「智慧農業」餵飽全世界 (本文經原作者漂浪島嶼–munch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農產大亂–從台灣全省物產分佈圖看分區生產到規劃種植】〉。圖片來源:bangdoll,CC Liscened。)

  3. 2021年11月18日 · 若進一步配合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的地方創生政策希望青年返回人口凋零的家鄉利用在地特色來創業以帶回人潮重新創造當地的生命則台積電效應將可創造更多創業商機尤其是外圍服務產業的創業商機例如特色餐飲民宿特色文化創意工作特色

  4. 2022年7月5日 · 全球積極布局新生態,而日本新生態圈在 5 年前的排行榜上幾乎敬陪末座,今年卻已躋升至全球前 Top 10,紛紛吸引台灣新赴日發展,包含 Vpon、TapPay、Mobagel 等公司都拓點插旗日本版圖。而從台灣出發的新該如何站穩日本市場的獨特經濟地位?日本又會展開什麼國家級戰略政策呢?

  5. 2024年3月13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政忠在致詞時指出,國科會作為國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要部門,一直緊密關注 AI 科技的最新發展趨勢,再以相對應的政策協助各產業運用 AI 科技,像是此前歷時4年的「臺灣 AI 行動計畫」,培育超過 3.3 萬名 AI 應用人才、成就 48.7% 企業部署 AI。 如今晶創臺灣方案推動各產業導入生成式 AI 先期計畫」將進一步集結政府跨部會資源、產學公私部門能量,促進百工百業導入生成式 AI,期能驅動臺灣全產業以超高速推動創新。 公私協力推動 AI 創新應用發展.

  6. 2020年11月10日 · 我強調推動身心障礙者社會應該是以光譜來檢核,而非片斷化提供。 勞政、社政同時在培植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輔導,只是階段性有所不同,但很可惜的是,缺乏更細緻的橫向連結,也容易因為主管機關差異造成身心障礙者的生涯斷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