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6月11日 · 一年一度的大學指考」,是全國高中生擺脫壓榨生活的最後一關其中指考中的作文更是學生最討厭項目」。 其實指考的作文題目亦是一項指標,能看出該國最重視什麼、想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 觀察者網 》分享了一篇比較中國、法國高考作文題/簡答題的文章。 我們就來看一下他們又是怎麼出題的、他們又希望他們的學生思考什麼? 文 / 觀察者網. 幾乎毫無例外,近年每逢高考,網路上都會盛傳法國高考作文題。 通過對比,無非是要顯出中國語文教育很 low,外國教育高大上,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我們欠國家什麼」、「沒有國家(政府)我們會更快樂嗎? 」、「我們是否有責任追求真理? 」,試想這些題目出現在中國高考作文裡,會產生怎樣的反響?

  2. 2016年8月8日 · 原住民可以加總分的35%假設一個原住民生大學指考6科400分加分完就變成540分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甜頭不公平──當初加分政策的動機是希望能透過加分解除原住民先天教育資源的劣勢讓他們能更輕鬆獲得在異族世界生活所需的工具。 然而,近年來許多原住民因工作或就學進入都市生活後,劣勢不再存在,因此開始有「加分不公平」的聲浪出現。 隨著蔡英文上周的道歉,這個問題再度於網路上發酵。 不少人認為,這項政策不但對原住民沒幫助,反而還會造成更多歧視。 一位賽德克族在八卦版上發文表示,自己從小到大就在都市長大,母親是閩南人,父親則是原住民。 從小到大因為原住民的身分,升學考試都有加分,但他很感謝父母親告訴給自己的觀念──不要肖想加分,就算加分上很好的學校,也不一定念得起。

  3. 2017年7月17日 · 大學指考剛落幕負責閱卷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日前在臉書上指出有九成的學生在國際人才流動的論述題上舉台灣為例說台灣人才出走國際人才也進不來幾乎快亡國。 她不禁感嘆:「台灣真的沒那麼差」。 楊翠說:「沒有任何一位考生提出任何一個數據,證明國際人才進不來,國內人才流光光。 」可是學生卻說的好像「台灣島上一片烏雲」,被這樣的論調洗腦了三天,她也感到十分灰心,並認為題目出得不好,學生與閱卷者都是無辜的。 此文一出,立刻引發網友們的議論。 為甚麼在沒有資料、文獻可以參考、分析的情況下,學生們仍堅信「台灣快不行了」、「競爭力降至最低點」、「亡國危機就在眼前」呢? 許多網友都認為這是受媒體的影響所致,主流媒體總是傳遞負面消息,唱衰自己。

  4. 2017年7月24日 · 第一,排名前8名都是專科或者科技大學,顯示公立技職學校比公立大學受到學生青睞;如果以綜合大學來看,排名第9的是臺北市立大學、第10則為政治大學、第15為臺灣師範大學。 而 過去一般大眾認為最好的國立大學,並不見得出現比較好的註冊率 ,如臺灣大學排名第16、交通大學排名第19名、清華大學第30名、成功大學排名第36,這些綜合性大學在爭取最優秀的學生上競爭激烈,而陽明大學甚至落到45名,此可能與招收公費醫學生有關。 第二,而 排名較後段的學校沒有意外地都落於東部或離島學校 ,如屏東大學、金門大學臺東大學、澎湖科技大學、臺東商專(例外的是臺中科技大學)。

  5. 2015年10月20日 · 曾華銳 2015-10-20. (圖片來源: Chia Ying Yang ,CC Lisenced) 10 年來大學指考錄取率動輒在 9 成以上讓考不上大學變得比考上大學還要難而不論你的分數高低通常你最後都會有張大學文憑 你曾想過畢業證書上頭的學校名字可能有天會不復存在嗎? 20 年前,台灣開始了第一波的教育改革。 20 年後, 台灣的大學數目已經從原先的 21 所暴增為 6 倍 。 隨著大學數量增加,除了基數較大的大學生數量翻了 1 倍之外,碩博士生更是當年的 9 倍之多。 現在的台灣可以說是學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在路上隨便丟顆石頭恐怕都可以砸到一個。

  6. 2020年8月3日 · 大學指考志願分發週五放榜放榜之前不少家庭都已經先進行一波家庭革命」,放榜後,「不如意的父母肯定有人要求孩子花一年重考。 究竟「父母幫孩子選擇」及「讓孩子自己選擇」,哪個才是對孩子比較好的方式? 身為家長的你,還在對孩子做「自己都沒把握的保證」嗎? 本文作者為專門教學留學檢定「雅思考試」、 21 年教學資歷英文老師,2019 年曾在臉書撰寫文章,從自己讀美術班的姪女說起,分享她多年來觀察到的現象。 一起來看看她怎麼說。 (責任編輯:梁雁) 圖為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第三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描述就讀北一女中的高材生茉莉,在長期壓抑下選擇自殺。 圖片來源:擷取自 YouTube 。 文 / May Lin (專職英語老師、里茲螞蟻教育文化事業負責人)

  7. 2017年7月4日 · 今年指考作文題目為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這個題目似乎有點偏頗人們一定要在人際互動中才能找到自己嗎? 何況,大人都不見得找得到自己了,又如何希望高中生在十八歲的時候「找到自己」? 作文題目應該能有一個開放性的空間讓不同環境背景下的孩子都能依自身經驗作答論述思考自我與社會的連結這才是語文教育真正的目的吧!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 黃世宜. 看到「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這個題目,不禁冒出很多問號? 坦白說,我個人認為這是已經加入主觀意識的封閉題目,又是一個看似積極向上但是其實叫人沮喪的思維。 為什麼一定要「人際互動」? 這個社會為什麼一定要求每一個孩子「擁有很多朋友」? 我不想跟別人互動不行嗎? 什麼叫做「找到自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