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6月24日 · 短期大量的灌輸式記憶成了現代歷史教育的面容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我們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教育花費了無數時間背誦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卻往往不明白除了應付考試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 第一代身分證
    • 第二代身分證
    • 第三代身分證
    • 第四代身分證
    • 第五代身分證
    • 第七代身分證

    1947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製作第一代身分證,發給18歲以上國民,這張身分證是雙頁折疊式的白色紙張,沒錯,就是紙張,跟你的請假卡一樣。當時照片不普及,部分地方政府所發放的身分證並沒有貼照片,不過一定都有紀錄左右手指紋,而且十隻手指都要(不過不是直接按上去,而是使用記號法,詳情請見維基百科)。 身分證維基百科介紹,請點此。

    1954 年由於要整理戶籍,所以換發了新的第二代身分證,第二代身分證依然是紙本摺頁,除了改為橫式書寫、取消指紋紀錄、增加藍色底紋外,更在下方增加了「雞眼釘」(就是那個圈圈,不是破掉喔),這個釘子是當時為了防偽而增加,可見當年就已經有會偽造文書的人了!此外,身分證的發放年齡也從這一代改為14歲。

    1965-66 年,第三代身分證誕生了!第三代身分證實在不得了,首次出現了男女之別,男生淺綠色、女生淺紅色;而且改為護貝式的卡片,從此人們再也不用擔心身分證被白蟻吃掉了,可喜可賀!附帶一提,當時發出的第一號身分證,就是發給逆流而上的蔣公,字號為「Y10000001」,名副其實的天字第一號!

    1975-76 年,全面換發第四代身分證。男生淺改為藍色,女生則是淺黃色;並且廢除了「口號」。你問什麼是口號?絕對不是反攻大陸之類的。簡言之,就是以前還沒有身分證字號時的「個人識別碼」,您可以回翻前幾張,第一代到第三代身分證上都有一行「〇〇〇字第〇〇〇號」,就是它啦!

    1986 年,換發第五代身分證。男生改為土黃色,女生改為桃紅色。增加了出生地、移除了出生別、血型、教育程度等欄位,出生別是什麼?就是要分辨您在家中排行老幾啦!後來在 1995 年時,欄位上的資料全面改為電腦印刷,沒錯,在這之前都是用手寫的!(所以很容易有寫錯字、重號等問題)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偽造身分證的案例至今仍時有所聞,也由於現代科技爆炸性的成長,各種需求也日漸浮現,因此,改造身分證的任務勢在必行!這次不是誰說了算,政府廣納社會大眾的意見,將群眾共識收進口袋裡,打造一張全新的身分證! (本文經原作者Taiwan ReDesign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

  2. 2017年2月24日 · 民國80年代黨外運動興起台灣社會陸續出現平反二二八的聲音與行動 ,直到民國79年2月27日,立法院集體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默哀一分鐘,行政院並為此成立「研究228事件小組」。 民國79年 歷史課本,首度出現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描述: 惟陳儀擔任行政長官期間,因取締私煙引發衝突,致釀成36年的「二二八」事件。 政府迅即撤換陳儀,改組省政,並宣撫民眾。 民國79年國編版歷史課本。 (中央社記者李怡瑩翻攝) 此後一直到民國84年,隨著政府調查與民間努力,「二二八事件」歷史輪廓逐漸清晰,課本裡的篇幅也有所成長。 ( 畫底線者為新增部份 )

  3. 2017年7月28日 · CO 肥皂箱 2017-07-28. (本文經原作者 台灣回憶探險團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日本時代小學校教臺語、公學校教漢文 〉。.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每次講到日本時代對台灣文化的保存和貢獻,就會有一派人痛斥是「日本 ...

  4. 生活情境日新月異,傳統教育試著跟上,卻步履蹣跚,學用落差日益擴大。我們似乎正在面對一個失控的年代,在當中教育顯得如此重要,卻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 然而在這場激辯的遠方,有一輪新的思索正在升起。

  5. 2020年8月21日 · 根據維基百科,1750 年代,台灣布袋戲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1920 年代多採用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1930 年代,受到皇民化運動影響,禁用中國傳統的北管鑼鼓、改用西樂,戲偶雜用中、日式戲服和戲偶,劇目常為日式劇本;戰後的 1950 年代,進入「金光戲」時期,劇情仍延續武俠,採用華麗的布景、戲服,並以燈光或其他特效來增加武打的效果。 在 1962 年,台視播出「李天祿亦宛然掌中劇團」演出紀錄片,而這篇文章訪問的,是李天祿之子,陳錫煌。 (責任編輯:連柏翰) 掌中戲國寶陳錫煌。 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國寶陳錫煌長年搬演布袋戲,除了動手也得動腦,90 歲了身體仍然硬朗,除了今年因為疫情再加上他心臟裝支架,才讓師傅的步調放慢,否則今年他還受邀去日本、美國演出。

  6. 2016年3月17日 · 客家人。 曾於臺灣日治時期擔任教師、律師,臺灣光復先後任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庭與臺灣高等法院之推事(法官)。 1947 年二二八事件時被國民黨政府殺害。 曾任國民黨主席的伯雄是鴻麒的親侄。 終戰之後,出任台灣高等法院推事,由於出身治學嚴謹的日本法學系統,鴻麒對於光復後陳政府官吏貪污馬虎的作風十分不以為然,因此對於貪污暴亂案件的處理十分嚴格,從不加以寬待,因此得罪一些人。 小說家濁流在其描寫二二八事件的作品《無花果》中,便曾提到: 「……法官鴻麒,據云:有個軍人之妻進了日人經營的醫院,因生產時的開刀手術而死,打起了官司,推事判決醫師無罪,因而遭怨被報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