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27日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費曼是 20 世紀的物理大師,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物理學家。 它不但著有《費曼物理學講義》等書,更以幽默的授課形式為人稱道。 以下是費曼的授課影片,一起來欣賞大師的物理課! (責任編輯:郭家宏) 喜歡物理學的同學對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 – 1988)一定不陌生,他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系教授,他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奈米概念的人。 除此之外,費曼的授課風格也是生動活潑,學生們都很喜歡聽他的課。 最近,一位微博博主 @費曼Bongo 在微博中放出了費曼教授在康乃爾大學系列講座的第二期完整版。 影片長達 53 分鐘。

  2. 2020年3月6日 · 2020-03-06. 分享本文. 「傳奇第 6 題」的題目內容, 截圖自 MATHEMATICS. 在數學界中,有一道很經典的難題叫「傳奇的第 6 題」(The Legend of Question Six)。 它是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當中,公認史上最困難的題目。 這道題目是這樣的: 假設正整數 a、b,滿足 ab + 1 可以整除 a^2 + b^2,證明 (a^2 + b^2) / (ab + 1) 是某個整數的平方。 Let a and b be positive integers such that ab + 1 divides a^2 + b^2. Show that (a^2 + b^2) / (ab + 1) is the square of an integer.

    • 真正的數學能力:即使無法解答,也要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向
    • 以數學為邏輯思考,最重要的是「耐心」
    • 擅長數學的人,大多具備「邏輯性的勇氣」
    • 我們需要的不是直覺,而是用「邏輯」解決難題的能力

    雖然聽起來很像在找藉口,不過數學能力其實並不等於計算能力。我知道在極為優秀的數學家或科學家之中,也有不擅長計算的人。甚至在我印象中,這樣的人反而不在少數。當然我並不打算對我低落的計算能力置之不理,畢竟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理當持續鍛鍊計算能力以減少授課時計算錯誤的情形。不過我認為計算能力並不是必備的能力,尤其對大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現在連百元商店都買得到計算機了,而且只要有智慧型手機的語音辨識功能,就算光靠一張嘴也能知道計算的結果。 那麼「快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又如何呢?其實這也不足以構成一個人是否具備數學力的證據。因為只要多接觸各種題型,懂得將問題分門別類,然後套用既定的解法,就能夠快速解答應用題……啊,我這樣說好像有點太武斷了。對不起啊。但數學本來就不是一門講求「速度」的學問。比如說著名的費...

    在現在這個資訊化社會,任何事情都講求速度。人們很容易認為能夠立刻解答問題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都納入考量的話,應該有些問題是無法立即解答的才對。 實際站上教學第一線以後,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孩子們在答題時向來被要求速度,我發現大家愈來愈不習慣思考了。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我認為比起快速作答,深思熟慮應該值得獲得更多的鼓勵。 我有一位朋友 T 君,當年以「筑駒(筑波大學附屬駒場高等學校)有史以來最頂尖的天才」之稱進入東大。我和他相識於以「東大歌劇團」為名的歌劇社團,一年級的時候共同擔任公關的職務。這位 T 君在我和他共同執行社團業務的過程中,真的非常地「深思熟慮」。比如說,當我們要寄送明信片至各大學,通知演奏會的消息時,我只會直接提議: 「反正只要有...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第三點「能夠快速解答數學謎題的能力」吧。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數學教師之一的安田亨老師,在《東大數學多拿一分的方法:理組篇》一書中提到: 「頭腦能夠放入數學性事實的容量大小,是『數學好不好』的要因之一。優秀的人腦中都有抽屜,可以整齊地排列順序,即使情況稍微複雜也不至於造成混亂。數學性的一步,步伐是很大的。但不擅長數學的人,容量通常很小。因此習慣一味地把眼前的事物化為公式,無視於整體的面貌,只計算眼前的問題。」 這和我在教授數學時實際感受到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 舉例來說,擅長數學的人即使在操作一台無法靠直覺理解的機器時,也會靠著說明書徹底瞭解其功能;相對地,不擅長數學的人大多下意識地排斥沒有說明書就無法理解的機器,寧可選擇像是 iPhone 或 iPad 等產品。當然,擁有優秀的...

    能夠以驚人的速度解開智力測驗或數獨的人,不管任誰看了都會覺得「頭腦真好」吧。事實上,那些人應該具備了靈活的想像力和直覺力(我就沒有這種天賦……)。而許多人似即會因此以為: 「擁有直覺的人就是擅長數學的人,沒有直覺的人就是不擅長數學的人。」 但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來自上天啟示般的突發奇想、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念頭的「直覺」,和數學力一點關係也沒有。如果這種東西就叫做數學力的話,那我只能說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必要學數學了。至少,要在大學的入學考試中合格,或是在工作或生活上需要靠數學式思考來解決問題時,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直覺」,所以各位可以放心了。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藉由「直覺」比別人早一步找出解答的能力,而是無論碰到多麼困難的問題,都能夠一步一步以邏輯性方式邁向正確解答的能力。 「滴水穿石...

  3. 2021年4月9日 · 標準模型是解釋夸克電子等微觀粒子的物理模型在微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0 年前人們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至此標準模型預言的所有粒子都被發現。 但費米實驗室的實驗結果指出世界上可能還有標準模型未能預言的粒子這篇研究論文今天發表在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實驗發現,μ 子的磁性超出了理論預測,雖然只相差 0.1%,但卻難以用標準模型解釋。 μ 子可以說是電子的「表哥」,它和電子的帶電量一致,卻比電子重 207 倍。 透過測量表示 μ 子磁性的 g 因子,物理學家可能發現了背後隱藏的未知粒子。 g 因子:真實磁矩與古典電磁學理論值的比例. 像電子和 μ 子這樣的粒子不僅帶電,還具有磁場,就像一個「小磁針」。 要解釋這種現象,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是高速旋轉的小球,電荷轉動就會產生磁場。

  4. 2019年11月11日 · 《VO》導讀: 如果要我們想像一下「上班族的畫面」,通常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坐在椅子上用電腦」的景象,然而你知道「坐姿」是日常姿勢裡面最難維持正確姿態的姿勢嗎? 今天就由Youtube影片超過1800萬觀看次數、Google搜尋關鍵字「脊椎保健」搜尋排行第一名的脊椎力學專家 鄭雲龍 帶我們用「四 ...

  5. 2020年10月19日 · 工程師如何找到問題? 每一個問題都深深緊扣著一個我們熟悉的基本概念。 這個概念可能來自靜力學statics)、物理學或數學。 當我們遇到複雜的問題而無從下手,試著從那些問題中找出能以熟悉的原則或工具掌握的部分。 我們可以直覺地、或是系統性地掌握這種拆解問題的方式,只要最終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科學上是可靠的就行。 從熟悉處開始下手,就能指出通向解決方案的途徑,或者能指向有待發展的新工具或新見解。 以下是工程師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的思維: 1. 檢查過多或過少都會產生更多錯誤. 有時,檢查會淘汰良品,或沒有準確地辨識出瑕疵品。 假陽性(false positive,誤將良品辨識為瑕疵品)除了替換產品的成本外沒有太嚴重的後果。

  6. 2021年2月24日 · 所謂的視角指得是由外界兩點發出的光線經眼內結點所形成的夾角。 左下角的盒子可視為眼睛(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類眼睛能分辨出兩點間的最小距離所形成的視角即為「最小視角」,即一分視角,而視力表就是以一分視角為單位進行設計的。 那你常說的視力 1.0、0.8 是怎麼算出來的? 其實,現代視力測量是在 1862 年,由荷蘭眼科醫生 Snellen 訂定出來的。 一個圓是 360 度,一度又分為 60 分角,他訂定的標準視力 1.0,是假設受試者能夠在距離 20 英尺(約 6 公尺處)分辨出一個五分角缺口視標(20/20)的能力,而如果只能在標準距離的一半(10 英尺,約 3 公里)才能看到這個字母,視力就是 0.5。 英文字母 E 的網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