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2月2日 · 中華民族是近代中國人團結國家的重要口號,「漢人」、「華人也成為如今重要的民族主義號召而充滿中華民族史觀的歷史教育也成為鞏固這套系統的工具了但說穿了不論是中華民族中國民族都是由梁啟超所建構出來的概念漢人則是章太炎所提出。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 常山七次郎. 在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設計裡面,歷史教育的功能就是為了鞏固民族主義。 在19世紀以前,德意志、法蘭西、英格蘭、義大利都是地理名詞,而尚無政治涵義,當時的歐洲諸國都還是君主國大公國等,民眾尚未接受義務教 育且大多文盲,也沒有所謂的國家民族意識。 最早的義務教育始於普魯士 大約在17世紀。 但最初只是為了訓練能在工業化社會的技術工人。

  2. 2017年7月4日 · 在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設計裡面,歷史教育的功能就是為了鞏固民族主義,歐亞大陸上有政權好幾千年,但「中華民族」這個詞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啟超提出。 1901 年,啟超的《中國史敘論》一文,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 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 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 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 年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 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 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

    • 歷史學者的跨時空密碼戰
    • 特務化名的攻防戰
    • 隱身在化名背後的,不只是「人」!
    • 他也曾經是特務?
    • 從檔案拼出破碎的歷史真相
    • 跨時空對決的下一步
    • 推薦閱讀

    點開「國家檔案資訊網」,過往政府檔案的數位化影像一目了然,已不再深鎖於機密中。然而,若你仔細查閱案卷,會發現裡頭有各種意義不明的章戳、冷僻用語,阻礙人們正確判讀檔案。 甚至,這些內容資訊還是另一樁跨時空「密碼戰」!例如,在戰後初期,臺灣特務機關聯繫通訊時,經常會使用各種代號掩蓋真實身分。這些化名或許曾是「保密防諜」的重要掩護,但如今卻成為閱讀檔案的「陷阱」,誤導我們從中獲得的歷史論述。 破壞這些陷阱,正是林正慧的日常工作。長時間參與檔案解讀的林正慧,從近代臺灣史的檔案中,找出了許多關於特務的故事線索,為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代的歷史研究,補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像這裡,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叫『生局』?」林正慧指的是二二八事件期間,國防部保密局局長鄭介民上呈給蔣介石的「臺灣專報」。鄭介民在專報...

    化名,是這場密碼對決的另一項高難度挑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期間,許多情治人員暗中潛伏,進行各式監控、情蒐等秘密行動。然而,最後留在案卷中的紀錄,常是一個個經過假造的化名。 歷史學者該如何破解密碼,辨釋出那些「隱姓埋名」的特務身分呢? 以「保密局臺灣站」臺中組組長李良彬為例,林正慧先查閱現存的〈保密局服務證明書登記簿〉,可以確認「李良彬」是真實名字,他曾數度擔任保密局的「通訊員」。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一些檔案述及李良彬是臺中組長。不過,若比對同一時期的其他檔案,則會看到臺中組長被寫成「王孝順」。 由此可知,「王孝順」很可能是李良彬使用的其中一個化名。 特務為了隱密行事,也常以另一個檯面上的公開職務,掩護自己的真實身分。李良彬的「掩職」,同樣能從檔案中找到破解線索。1949 年,一份由臺中市民上呈臺...

    然而,這場歷史學家與情治單位的對決中,代號所掩護的身分不只是個別特務,還有更多可能。 趙尚志、張秉承、游平洋……這些看來尋常的名字,都曾出現在「保密局臺灣站」的文書,發送給其他政府單位。乍看之下,這些人名應該是為臺灣站工作的人員? 答案令人意外──林正慧發現,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名字,能連結到實際存在的人物。 「這些名字只是代號,而且背後不一定是『人』。」林正慧指著檔案公文中的一個名字說明:「並沒有一個特務叫『趙尚志』,這其實是『保密局臺灣站』的化名,使用在平行文書。其他上行、下行文書中,臺灣站還有不同的代號。」 隱藏在化名背後的,可能是個別特務,也或許是機關組織。 多重身分隱藏,讓這場時空對決更具挑戰!林正慧建立了一份表單,列出檔案裡尋獲的所有臺灣站特務姓名,透過大量資料的交叉比對,破解不同暗...

    在不斷的揭密解謎中,歷史學者是否也曾有驚詫無比的揭密時刻? 林正慧想了想:「原先想像不到會有關連,但卻忽然發現他竟然是特務,那種衝擊最強烈。」最令她感到意外的例子,是長期在屏東、臺南等地擔任公職的康玉湖。 林正慧自己出身屏東,曾以屏東六堆的客家族群為論文主題,對康玉湖毫不陌生。過往,康玉湖的公眾形象一直是閱歷豐富、頗有實績的行政官僚。 但林正慧卻意外從檔案中發現,他竟然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特務生涯。1947——1950 年間,康玉湖化名「高雲」,為保密局搜集情報,後來更擔任參謀,與情治機關的關係匪淺。 她補充道,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期間,龐大的特務群體曾以各種「掩職」身分潛伏於民間;當他們離開情治系統後,也可能「轉職」到各行各業,換上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身分。對照往昔流行的政治宣傳辭令「小心匪諜就在...

    在檔案瀚海中,林正慧為表單上的名字建立履歷、挖掘線索,確認神祕特務的真實身分。那麼,這些線索是否能提供新證據,揭開臺灣近代史上的政治謎團? 林正慧提起了臺籍知識分子林連宗的故事。二二八事件中,擔任省議員的林連宗,曾參與「臺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代表地方與政府談判。然而,在軍隊展開鎮壓後,他旋即消失無蹤。儘管多年來,外界傳言「憲兵第四團」嫌疑重大,但該團團長張慕陶強烈否認,還曾經具文聲明林連宗的失蹤與他們無關。 對受難者家屬而言,親人在動亂年代人間蒸發,直到解嚴後,仍無法知道他究竟被誰帶走?被帶去哪?下落何方?林連宗的外孫曾在訪談中提到,多年來家族持續尋找答案,卻都沒有結果。那些被掩蓋的歷史謎團,亦是受難家庭難以抹滅的傷痕。 這起「被消失」案,近年終於在檔案中找到真相!從憲兵司令部呈給蔣介石...

    這場無煙硝的密碼戰,已經取得不小的進展,但對林正慧而言,戰後臺灣特務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其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細微的線索埋藏在龐雜的檔案資料中,研究的人又太少!」林正慧笑著說。歷史學家的「偵探」工作,需要長期埋首翻閱檔案,相當耗費心力。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歷史訓練,隱藏其中的線索十分零散,很可能耗費一整天才找到一、兩件相關資料。 在保密局臺灣站的研究暫告段落後,林正慧的下一個「對敵者」轉移到戰後其他特務組織。隨著國家檔案開放解密,可以想像桌上的案卷將會越堆越高。儘管挑戰巨大,她還是從爬梳檔案、比對分析、破譯解謎的漫長研究中,找到猶如偵探推理劇的樂趣和成就感。 「線索可能都還存在,只是還沒有被找到。」她笑道:「還原這些事實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研究者加入,跟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退休後的「特務」去了哪】情蒐、影響輿情樣樣來,威權政府幫兇竟被列為「最具影響力的台企領袖」之一 「白色恐怖政治犯被針刺指縫、耳朵遭灌廚餘」—— 85 歲嬤淚訴受難者經歷,痛批:竟有人說威嚴統治下台灣很安定?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破譯隱身代號!歷史學家與特務的跨時空對決 ── 專訪林正慧〉。首圖來源:研之有物攝影 林洵安。)

  3. 2017年2月3日 · 是誰讓台灣人覺得母語粗俗這四本台語醫學書揭露國民黨國語政策前的台語盛況. CO 肥皂箱 2017-02-03. (本文經原作者 Khu Úi-him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四本台語醫學相關書籍介紹 〉。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可能在大家普遍的認知中,台語就是一種日常溝通用的語言,不可能跟深度知識有關係、更不可能有「書」。 但我們不如可以反過來思考:在國民黨獨尊華語的政策執行半世紀之後,台語和知識不再掛勾是想當然耳的結果。 但本文要介紹四本「台語醫學書籍」,打破你我對台語的普遍想像! (責任編輯:林芮緹)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025.

  4. 2019年3月27日 · 大數據文摘. 2019-03-27.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很多想當工程師的人都會學程式,但只會程式的工程師只能當碼農,負責調整既有的程式碼、維護系統等等。 若要更上一層樓工程師需要熟悉演算法和資料結構它們是程式背後的邏輯思考架構。 下文作者要跟工程師分享 3 個重要的資料結構。 (責任編輯:郭家宏) 「《科技報橘》徵才中! 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又要面試啦! 工程師面試時該表現什麼? 當然是你淵博的電腦知識,以及聰明的腦袋瓜。 如果你學富五車,上知深度學習,下知財務會計,那短短幾小時也絶不夠你表演。 所以,你一定得知道面試官的套路,隨口丟出幾個應景的「冷知識」。

  5. 2017年3月15日 · 你需要理解基本的分析技巧並進行大量練習 ——比如資料表是什麼怎麼合併資料表對於按照特定方式而組織的資料主流分析技巧是什麼怎麼創建資料集的摘要視圖summary views),怎麼從中得出初步結論探索性資料分析是什麼哪種視覺化 ...

  6. 2013年7月29日 · 個人資料保護法 於 七月一日上路 ,這讓企業有更大的壓力與正當性要求 IT 部門擴大規模佈署這類監控技術,作為保護客戶個資的 「安全維護措施」。 而員工在公司 (說不定連回家以後也是) 使用電腦 / 平板 / 手機的一言一行,也將有更多機會與細節會曝露在僱主或上司的目光之下。 本文要提醒員工:個資法保護的對象並不只有客戶,也包含你自己 — 尤其是自備機器上班 (BYOD) 的情況 — 你也有權利依據個資法向公司詢問自身隱私資料如何被使用。 也要提醒企業:不要迷信技術,把「安全維護措施」通通交給軟體。 從降低企業自身風險與責任的角度來看,保護個資的 「安全維護措施」最好這麼做: 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