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精神分裂症文獻前言 相關

    廣告
  2. Local 24/7 Crisis Phone Line 614-276-CARE. Need Help Immediately? Call Us To Speak With A Licensed Clinician.

搜尋結果

  1. 前言. 高表露情緒(high expressed emotion, HEE)是指照顧者對患者的偏差行為持改變的期待,而有焦慮和沮喪情緒,對患者一方面有批評、不滿,另一方面又過度縱容,介入患者的生活和自我犧牲[1]。. 不少文獻一致發現精神分裂症的復發、惡化與HEE 有關[1-9] ,國內EE的相關 ...

  2. 前 言. 自1960年代,精神醫療因為歐美社會政策改變及推行「去機構化」運動與藥物治療的進步,使得醫療模式由機構化轉為社區取向(鄭,1985)。 且基於尊重病患人權、生命尊嚴及醫療成本效益的考量,社區精神醫療模式成為世界精神醫療體系發展之主流。 國內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極力倡導精神醫療社區化推行社區復健方案,以因應復健型態之轉變(鄭,1985)。 1995年起全民健保及健保總額給付等制度陸續實施後,更積極推動去機構化,患者於急性期短期住院,症狀緩解後即回歸社區。 但目前社區復健機. 制待更進一步發展,病患尚未能得到整合性、持續性的社區照護,其在社區生活及工作適應、人際關係、社會功能呈現問題,因而無法有品質良好的社區生活(蕭、李,2009)。

  3. 前言.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異質性的疾病,以Emil Kraepelin 所提出的定義,認為精神分裂症(de-mentia praecox) 會持續惡化,但自從1950年代典型抗精神病藥物(typical antipsychotics)上市後,部份病人的病情因服藥而獲得緩解,因此很多學者一直致力於精神分裂症患者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反應與否及其意義的探討[1]。 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減緩精神症狀,減少住院次數,部份病人還可回歸社會,而持續藥物治療亦可減少復發及再度住院。 從文獻報告發現,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反應,有的較好,有的不佳[2]。 Harrow等發現,約40% 至50% 反應不良,經過2年、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前言. 首次住院之精神分裂病人在接受抗精神病劑治療後,約有五分之一的病人症狀得以緩解,其餘五分之四的病人則會出現病程慢性化現象( 胡,2002) 。 研究結果指出50% 至80%精神分裂病人缺乏病識感或僅有部分病識感(Lincoln, Lüllmann, & Rief, 2007),精神分裂病人於急性住院治療穩定回歸社區後,若缺乏病識感常會對疾病及服用藥物有錯誤認知,造成疾病再復發及反覆住院(Fujii, Wylie, & Nathan, 2003) ,因此有較差的預後及心理社會功能(Lincoln et al., 2007)。 Gilmer 等(2004)研究指出,病人具有較好的服藥遵從行為能降低再入院率及醫療成本。

  6. 壹、前言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障礙疾患,其特 徵為妄想、幻覺、解構的語言及混亂行為,導 致患者社會角色功能缺失且導致家屬照護壓 力的增加(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9)。根據2008年內政部統計,台灣地區慢 性精神病者高達1040585人

  7. 前言. 晚發性精神分裂症(late-onset schizo-phrenia)過去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主題。 Kraepelin 在定名「早發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時,似乎已將此疾病之發病年齡界定為人生早期。 而「paraphrenia」一詞早期用來意指一群有明顯幻覺與妄想的慢性妄想性精神狀態(chronic paranoid psychosis),「paraphrenia」與早發性痴呆的區別在於前者的人格可以保持完整,並不會有退化的現象[1] 。

  8. 文獻查證. 本文主要以情境家庭護理治療理念與過程探討精神分裂症個案及其家庭,因此文獻查證包含精神分裂症與社區精神衛生護理、情境家庭護理治療。 分述如下。 一、 精神分裂症之特徵與社區精神衛生護理. 台灣流行病學顯示精神分裂症的終身盛行率為千分之三左右,男性的發病年齡約在15-25歲之間,臨床表徵有正性症狀(positive symptoms)及負向症狀(negative symptoms),其中負性症狀乃指一般正常人應有的情感表達、語言、意志力、社交驅力及興趣動機皆有缺損(劉,2011)。 罹患精神分裂症對病患本身是莫大的衝擊,影響的層面涵蓋甚廣,包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