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8日 · 中央大學發現:空汙日的平均降雨量少了 6.8 毫米. TO 編輯精選快訊. 2021-04-28. 分享本文. (本文訊息由 中央大學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 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 pr@fusionmedium.com ,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

    • 分析之前,先建立物理模型
    • 以人為參考坐標系,計算落在身上的雨滴總量
    • 跑步速度越快,淋到的雨越少
    • 調整跑步的姿勢,可以讓你淋到更少的雨

    我在這裡基於簡單的物理模型做一個分析。所謂物理模型就是從一個實際的複雜問題中,抽象出最核心的內容,忽略其他不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研究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就把地球視為一個點,而不去理會地面上的山川、河流,這就是質點模型。做為一個模型,必須給出一些假設,雖然這些假設可能與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相同。 假設 1:雨是均勻且無限小,而且各處密度均勻,單位體積內雨的質量為 ρ。 假設 2:沒有風,雨滴勻速下落,速度為 v。 假設 3:人勻速運動,運動的速度為 u。 假設 4:把人的身材視為長方體,身體前方的面積為 S1,頭頂的面積為 S2。 假設5:人的目標是從 A 地到達相距 L 的 B 地。 有了以上假設,我們就可以進行計算了。人在雨中向前運動,頭頂會淋雨, 前面也會淋到雨,我們要分別計算這兩部分。 ♦ ...

    首先要研究的是空間中哪些雨落在了人的身上,如果選取地面做為參考系的話,人在運動,雨也在運動,問題會比較複雜,我們可以換一個參考系——以人為參考。這樣一來,人就可以視為靜止不動,而雨滴在豎直方向具有下落的速度 v,在水平方向具有相對於人向後的水平速度 u,雨滴相對於人就是斜向下運動,如下圖所示: 人在從 A 地到 B 地的過程中,雨滴相對於人向斜下方等速直線運動,能夠落到人身上的雨滴(忽略人頭頂的一個小三角形)都在他斜前方一個柱體內,如下圖中的 ACDE 部分。這些雨滴會朝著人奔跑,最終撞到人身上。 這是一個斜柱體,它的底面積是人迎接雨滴的截面積 S,如圖中 AE 部分所示。而柱體的高是 AB 之間的距離 AB=L。根據柱體體積公式得到雨滴體積 V=SL,單位體積的雨滴質量為 ρ,於是最終落到...

    如何才能淋到更少的雨呢? 顯而易見,無論以多大速度奔跑,AB 之間的距離 L 是固定的。當奔跑速度不同時,雨滴相對於人的速度不同,因而柱體的傾斜程度不同,截面積 S 也不同。 如上圖所示,如果人的奔跑速度比較大,雨滴相對於人速度更接近水平,這樣人迎接雨滴的截面積為 AF 部分;如果人的奔跑速度比較小,雨滴相對於人速度方向更加豎直,人迎接雨滴的面積是 AE 部分。 ♦ TO 好文推薦:隱形軍隊來襲!加拿大公司研發「隱形盾牌」,跟紙一樣薄卻可以隱藏坦克 顯然,柱體 AFIH 和柱體 AEDC 的高相同,但是 AF 部分面積更小,柱體體積更小,柱體中的雨質量更小,即人以更大速度奔跑時,淋雨少。如果人以無限大的速度奔跑,則雨滴一點也不落到頭頂,而是全部落在人的身體前側面。

    如果人已經達到最大奔跑速度,還有沒有可能繼續減少淋雨呢? 其實還有辦法,因為人的頭頂面積小於身體前面的面積,我們可以讓身體傾斜過來迎接雨滴,這樣就可以使人迎接雨滴的面積進一步減小,雨柱體變得更細。 如果要獲得最小的迎接雨的底面積,就應該完全用頭頂面積迎接雨,此時人的傾斜程度應該與雨相對於人的速度方向平行。如上圖所示,這個夾角用三角函數表示就是: 例如人的奔跑速度和雨滴下落的速度相同時,人向前傾斜 45 度角最佳。 綜上所述,在一定的模型條件下,人以盡量大的速度奔跑,並且使身體向前傾斜,可以使落到身上的雨滴減少。如果可以精巧地調整身體的角度,使得總是只有頭頂迎接雨滴,那麼只需要一小塊擋住腦袋的荷葉,就可以保證身上一點水都沒有。 ♦ TO 好文推薦:用熱力學告訴你,為什麼夏天就算再熱也絕對要「穿...

  2. 2020年11月19日 · 林傳堯指出,除了特定路徑的颱風,目前並無針對季風與梅雨的雨量進行評估。 許晃雄認為,台灣仍有許多風場規劃當中,這套分析方法 有助於進一步了解離岸風場對於大氣環境的影響,綜合對空氣品質的預估分析,也能作為風電與其他發電方式配合的 ...

  3. 2023年10月4日 · 颱風假是由各縣市的市長、縣長決定發布。基本上,一般縣市首長判斷颱風假的主要依據,來自「風力」、「雨量」的數據。此外,各縣市的市長還會納入當地其他因素,例如安全影響。

  4. 2022年5月5日 · 雨量感測器與同樣安裝在紅綠燈上的兩個運動偵測器一起運作,當自行車距離十字路口 70 公尺範圍內,系統會進行記錄,自動為接近十字路口的騎士延長綠燈時間。

  5. 2021年10月26日 · 舉例來說,之前環變中心「乾旱研究」即已指出,未來臺灣北部主要集水區的雨量在春季減少得最為明顯,因此受氣候變遷影響,直到世紀中,北部的缺水率最多將超過 20%,甚至北部農業用水的缺水率可能超過 40%。

  6. 2019年3月27日 · 物聯網監測系統、雲端平台即時回報,精確調配用水. 桃園農田水利會目前轄區內共有 284 口貯水池,用以供給桃園大圳沿線農業、民生與工業用水,若能搭配石門水庫操作與上游集水區降雨狀況進行貯水池蓄水調控,除可於枯旱時期大幅提昇貯水、用水效率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