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典故說明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 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

  3. 一毛不拔原是指戰國思想家楊朱所倡導的「為我」、「貴己」、「貴生」學說。 他反對 墨子 兼愛 及 儒家 倫理主張,認為治國的大前提是既不損己為人,亦不損人為己,但這套思想在 歷史 上屢受非議, 孟子 認為他「拔一毛而利 天下 ,不為也」,此 ...

  4. 典故説明: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 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 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 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 」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 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5. 鐵公雞,一詞常見於歇後語“鐵公雞——一毛不拔”,形容生活中小氣,吝嗇,一毛不拔的人。 貝志城 2017年2月,有文章將朱令高中同學、著名“大V”貝志城(網名“ 一毛不拔 大師”)列為懷疑對象。

    • 概览
    • 成语出处
    • 成语故事
    • 成语寓意
    • 成语运用

    [yī máo bù bá]

    汉语成语

    一毛不拔(拼音:yī máo bù bá)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

    一毛不拔指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毛不拔”。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家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便是墨翟(人称墨子)。相传墨翟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源。

    差不多与墨翟同一时期,有一位名叫杨朱的哲学家,魏国人。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费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杨朱没有留下著作,关于他的片断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杨朱主张为我,如果对自己无益处,即使是拔一根汗毛都不肯,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千百年来饱受诟病。在生活中,对金钱财富等看得较重,珍惜财富,不铺张浪费等都是人之常情,但不应该将金钱看得过重。要看到生活中还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人或事,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对理想和志向的追求,都是不能用金钱交换的。当他人遭遇困难时,有时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如果人人变得一毛不拔,那么社会将会逐渐冷漠。

    •成文用法

    “一毛不拔”指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6. 成語: 一毛不拔 [編輯總資料庫],注音: ㄧ ㄇㄠˊ ㄅㄨˋ ㄅㄚˊ (變) ㄧˋ ㄇㄠˊ ㄅㄨˋ ㄅㄚˊ

  7. 一毛不拔 ㄧ ㄇㄠ ˊ ㄅㄨ ˋ ㄅㄚ ˊ 漢語拼音 yī máo bù bá 釋 義 本指戰國時楊朱所倡的為我、貴己學說。語本《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後用以譏諷人極端吝嗇、自私。《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