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對女子的行為要求。 「三從」即 未嫁從父 、 出嫁從夫 、 夫死從子 [ 1 ] ,最初是女子的 服喪 標準,藉以體現女性在倫常秩序中的依附性地位,在後世轉而直接指代女性要服從男性;「四德」是指 婦德 、 婦言 、 婦容 、 婦功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成語解釋
    • 成語典故
    • 四德演化
    • 新三從四德
    • 禁令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於約束婦女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三從”與“四德”的合稱。根據“內外有別(即男外女內的社會分工)”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進行規範要求。“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中文名:三從四德

    •外文名:san cong si de

    •出處:《儀禮·喪服·子夏傳》

    •原則:“內外有別”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到解放前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聽從)父、既嫁從(輔助)夫、夫死從(撫養)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紅)。

    古時候為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

    出處

    《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凡例

    娶了個~宰相女,平生願足,托賴著眾親故。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

    淵源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

    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製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

    新的三從是指從世界、從愛、從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嫻淑德、品學兼德、修身立德。

    從世界:應從巨觀角度看整個局勢的發展。全球化下,各國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香港雖為國際城市,與中國的關係不可分離。

    從愛:應該用愛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衝突。

    從己:人貴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準確定位。

    文德武德:社會競爭大,雖然不至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要見多識廣、培養專長。

    言嫻淑德:凡事從他人角度著想,口出慧言,用女性的溫柔言語打動人心。

    2019年4月11日,為切實保障國家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糾正嚴重影響適齡兒童、少年成長發展的違法違規行為,教育部辦公廳今日發布《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簡稱《規定》),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法治意識,進一步加強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於2019年上半年儘快部署開展一次全面排查,對機構或個人違法違規導致適齡兒童、少年未接受義務教育的行為,堅決予以糾正,依法依規嚴厲查處問責,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規定》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違法招收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開展全日制培訓,替代實施義務教育;不得發布虛假招生簡章或廣告,誘導家長將適齡兒童、少年送入培訓機構,替代接受義務教育;不得有違反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訓內容,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占卜、風水、算命等封建糟粕,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規定》明確,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要切實履行監護人職責,除送入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或經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相關社會組織外,不得以其他方式組織學習替代接受義務教育。

    針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因身體原因無法到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規定》明確,家長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教育行政部門可委託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對其身體狀況、接受教育和適應學校學習生活的能力進行評估,確定適合其身心特點的教育安置方式。

  2. 為了維持父權制家庭的穩定,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儒家禮教規範要求婦女的道德、行為及修養,是為「三從四德」。 當中的「四德」是為「三從」而存在,日後更成為支配中國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

  3. 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1],最初是女子的服丧标准,借以体现女性在伦常秩序中的依附性地位,在后世转而直接指代女性要服从男性;「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4. 現代婦女已經擺脫三從四德的束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都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竟然還有人主張婦女要遵守三從四德!在傳統的社會裡,婦女受三從四德的束縛,難有自由發展的空間。自從男女平等的觀念盛行以後,三從四德的教條已為時代所淘汰。 辨 識

  5. 三从 未嫁从父 、 出嫁从夫 、 夫死从子[1],最初是女子的 服丧 标准,借以体现女性在伦常秩序中的依附性地位,在后世转而直接指代女性要服从男性;「四德」是指 妇德 、 妇言 、 妇容 、 妇功。 三從. [编辑] “三从”最早见于 周 、 汉 儒家 经典《仪礼 ·丧服·子夏传》,原文如下: 为父何以期也? 妇人不贰斩也。 妇人不贰斩者,何也?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斩」指的是 斩衰,是最高级别的 丧服,丧期为三年。 上文大意是,女子喪父該如何服喪? 女子不服兩次斬衰。 什麼是女子不服兩次斬衰?

  6. 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時,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技巧,即要求婦女既順從又能幹。「三從」道德的教戒勸譽、「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及「七出之條」的威嚇懲罰相互作用,逐漸形成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