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動心,出於〔孟子.公孫丑上〕,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回答:「否。 我四十不動心。 」公孫丑又問:「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孟子回答:「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公孫丑再問:「不動心有道乎? 」孟子說:「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 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 能無懼而已矣!

  2. 2019年9月11日 · 很簡單,孟子的答覆,是指在心理行為上要堅定意志而不動搖的「不動心」,他並不是說在心性修養上要做到什麼無思無慮的境界。如果硬把孟子這裡的「不動心」和克念制欲的工夫牽扯在一起,孟子有知,恐怕未必同意。不信的話,你

  3. 2019年5月4日 · 告子之「不動心之道」,應是單純的守心不動,故而不太重義理的辨析;而孟子則是以志養氣,故而須知言,須集義與道,認為明辨義理是重要的。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4. 具體言之,此章開首討論「不動心」,結尾卻論孔子,兩段文字究竟有何關係? 不少學者通過重新定義此章之篇幅範圍,強行將結尾一段從〈知言養氣章〉割裂出去,如此解讀方式實不理想。

  5. 2017年3月6日 · 不動心」這三個字,後世道家、佛家以及宋明的理學家都把它引用到內心修養工夫上去,成為「不起分別」、「無妄念」的同義語,作為身心達到「道」的最高境界的修養,並且認為是念頭絲毫都不動的一段形而上的工夫。 不過,我可以大膽地說,這對孟子的本意產生了很嚴重的誤解。 孟子在這裏對公孫丑所說的「不動心」,只是對一切事功成就的不動心;也就是對人類社會中的名利、榮譽、權勢以及物質不動心而已。 何謂大勇? 名利榮祿前不為所動 接着公孫丑認為,孟子能夠對名揚天下、功在萬古的人生境界都不動心,那需具有大智、大勇,否則是很難做到的。 因此討論到勇的問題,牽涉到北宮黝、孟施舍等幾個武功很高的人,舉他們的武勇來比擬,以便討論得更具體。

  6. 曰:「 不動心 有道乎?. 打開字典. 顯示相似段落. 顯示更多訊息. 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

  7.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打開字典. 顯示更多訊息.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 』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 』曾西艴然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