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20日 · 1.負責有兩種,一種是完成目標,不論如何都會想辦法完成、遇到阻礙也會設法處理;另一種則是沒達標,接受懲罰的責任。 2.一個聰明的管理者,要讓員工承擔完成目標的責,而不是接受懲罰的責。 因為一旦讓員工接受懲罰,大家都會為了遠離責任,而忘了完成目標。 我在年度演講對各個項目負責人,分享了自己對「負責」的理解: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小看「負責」二字。 很多時候,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每個人的視角不同、理解不同,判斷也不同,採取的行動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大部分人可能只會重視結果,停留在事物表層的含義,從而忽略更深層次的原因。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在細微處開始逐漸拉開距離。 什麼是「負責」? 「負責」二字,表層意思是對「某件事情」擔負責任,工作認真踏實,盡到應盡的責任。

  2. 2020年3月14日 · 為了別人過多背負的自己,其實是不負責任的一方,因為在超出負荷的前提,必須是先捨棄了自身的真實感受、才能跑去為他人過度背負。 在兩者皆失衡的情況下,往往只會出現:「能量上及物質上的白白損耗!

  3. 2017年10月2日 · 從來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自己「不負責任」。 然而,組織經常出現一種矛盾現象,亦即各功能分工下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為自己確實有「負起責任」將「份內之事」做好,但整體運作起來卻仍然漏洞百出,原因何在? 把「份內之事」顧好 ≠ 負責. 當組織運作的過程中產生問題時,多數人會想要先釐清「責任歸屬」,以「排除法」檢視是否是自己的「份內之事」。 如果不是「份內之事」,當然不是我負責;倘使碰巧發生在權責範圍內,想法就變成:「該我負責的我會負責,但問題是因某人而起,所以應由某人負全責。 」亦即,把「份內之事」顧好就是負責任,是多數人對「責任感」的認知。 然而,組織是各功能單位依其專業進行分工,串聯起來的運作過程是環環相扣,各功能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權責不易界定的「灰色地帶」,也是較複雜、容易出錯的地方。

  4. 2022年4月20日 · 「當責」(Accountability) 與「負責」 (Responsibility) 最大的不同,在於「當責」必須「對結果負責」,而是只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完就好。 一個有「當責」概念的員工,會主動認識到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而不只是做完「主管交代的任務」,更進一步達到 ...

  5. 2021年10月15日 · 摘要. 1.如實回答「那不是我負責」,容易產生不重團隊精神、推諉卸責的負面印象。. 2.若要釐清事實,讓主管能接受又不得罪當責同事,答覆上要注意3點:不著急否定主管的情緒、回答要以團隊為重、不必主動供出負責的同事是誰。. 有讀者問我,當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17年10月4日 · 什麼是責任缺失? 這種拒絕為自己人生負責的特質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責任缺失(Responsibility Deficit),指人們不願做出選擇、過度依賴他人,擔心自身選擇會帶來負性結果,所以將選擇權交由他人,讓他人代替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 責任缺失行為主要表現為「逃避決定」、「推卸責任」和「責備他人」。 當他人為自己做出選擇後,如果結果是好的,那也沒什麼,但如果結果不好,責任缺失者則會一股腦的將責任全推到對方身上。 而責任缺失也會在生活中很多細小的方面表現出來,比如: 選飯館的時候說吃什麼都可以,結果吃飯時又抱怨各種不滿意。 在買電影票時說坐哪一排都行,然後電影開始之後又說角度不好。 一起出去旅遊要安排行程的時候都讓別人決定,旅遊時又覺得景點無聊飯難吃。 …...

  8. 2014年12月12日 · 負責任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對別人負責」,也就是為自己對於別人做出行為所造成的結果,願意承擔責任的心態;而第二個層次的負責,則是「對自己負責」,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願意承擔責任跟接收的心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