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性味歸經】 苦,寒。 歸肺、胃、膽、大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長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條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腸之火,瀉下焦濕熱。 【主治】 用於濕溫暑濕,濕熱痞悶,黃疸瀉痢。 本品苦寒,清熱燥濕,能清肺胃膽及大腸經之濕熱,尤善病中上焦濕熱。 用治濕溫暑濕,濕熱鬱阻,胸脘痞悶、噁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多與 滑石 、 白蔻仁 、 通草 等同用,如 黃芩滑石湯 ;若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常與 黃連 、 乾薑 、 半夏 等配伍,辛開苦降,如 半夏瀉心湯 若大腸濕熱,泄瀉痢疾,可與 黃連 、 葛根 同用,如 葛根芩連湯 ;用治濕熱黃疸,則與 茵陳 、 梔子 同用。 用於肺熱咳嗽,熱病煩渴。

  2. 2020年4月7日 · 黃芩功效. 黃芩主治的病. 【黃芩功用闡述】 1.治濕熱證-見發熱身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者. 2.治肺熱咳嗽. 3.治瘡癰腫毒. 4.治血熱出血. 5.治胎動不安. 【黃芩常用配伍】 【黃芩典型案例】 黃芩古籍記載. 【現代科學】 1.黃芩化學成分. 2.黃芩藥理作用. 【黃芩】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 春、秋兩季採挖。 【處方用名】黃芩、炒黃芩、酒黃芩、黃芩炭。 【藥性】苦,寒。 入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黃芩功效.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止血. 安胎. 黃芩主治的病. 治濕熱證 -見 發熱身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者. 治肺熱咳嗽. 治瘡癰腫毒. 治血熱出血. 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3.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止血 , 安胎 。 用於濕溫、暑溫 胸悶 嘔惡, 濕熱 痞滿 ,瀉痢, 黃疸 ,肺熱 咳嗽 , 高熱 煩渴, 血熱 吐衄,癰腫瘡毒, 胎動不安 。 【臨床應用】 1. 用於濕溫 發熱 、胸悶、 口渴 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 對濕溫發熱,與 滑石 、 白蔻仁 、 茯苓 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 腹痛 ,與 白芍 、 葛根 、 甘草 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 茵陳 、 梔子 、 淡竹葉 等同用。 2. 用於 熱病 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 熱毒 瘡瘍 等。

  4. 2020年6月15日 · 黃芪功用闡述】 本品甘溫,以補氣見長。主入脾經,為補中益氣之要藥,又能升舉陽氣。凡「中陽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本草正義》。入肺經,能補益肺氣,固護肌表,適用於肺氣虛,及衛虛不固之自汗。

  5.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的功效。 適用於濕熱下注、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的婦女。 黃芩可以抑制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從而降低子宮的興奮性,防止流產。 黃芩還可以清熱除濕,減少下焦濕熱的積聚,從而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

  6. 黃芩的主要成份為黃芩苷,《傷寒總病論》中介紹用黃芩煮水喝具有清熱止血的功效。 此外 黃芩 配以山梔、桔梗、當歸、人參等製成的中藥湯劑,對糖尿病也就是中醫所說...

  7. 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 蔗糖 、 多糖 、多種 胺基酸 、 葉酸 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

  1. 相關搜尋

    中藥白芷功效